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高考 -> 走过六月 -> 文章内容
[我们是幸运的]1977年,这对夫妻双双被录取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8-1-9 14:28:42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聚焦高考30年特刊 1977——2007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1977年的冬天,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关闭十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这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录取人数为27万人。那次不同寻常的考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

  30年来,高考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高考让年轻人获得了公平地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人才的选拔有了一个公正的标尺。而从那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就一直荡漾在大江南北。

  为了纪念恢复高考30年,本周刊于年初开辟了“聚焦高考30年”栏目。一年来,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关于高考的感人故事、珍贵图片、理性思考,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令我们感动并深深获益。

  今天,本刊特别推出“聚焦高考30年特刊”,同广大读者一同分享普通人的高考故事、回顾恢复高考的历史瞬间,总结高考30年的改革历程,展望高考明天的发展前景。

  曹殊、刘海峰、姜毅,他们只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普通考生,而每一位参加过那次考试的人都会有一个不普通的故事。每一个77级大学生独特的高考故事,汇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春天的故事。

那一年我们两口子是幸运的

  曹殊:1977年与爱人一同参加高考双双被录取,毕业后多年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1977年10月后的北大荒,早已被白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了。那是我们要完成全年最后的粮食收获——将堆放在地里的玉米棒子脱粒回仓的日子。

  在自动康拜因(联合收割机)上工作的我们日夜两班倒,我是夜班。我们这些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知识青年头戴大皮帽,足蹬大棉鞋,手持编筐和钉耙,把堆放在大雪下的玉米棒子一筐筐地倒进张着4.2米大嘴的康拜因。不时有人抓住从玉米堆里跑出来的小老鼠,来到康拜因的收割台前,嘴里说着:“让你们偷吃粮食……”随即吐口唾沫,把小老鼠放在上面,片刻间小老鼠就被冻在收割台的钢铁上了……

  半夜时分夜班结束,我回到连队食堂,吃过夜班饭,再回到家时已过深夜。洗脸上炕,虽然已十分劳累,但我却迟迟不能入睡,心里在想:明天?不,应该是今天,我要和我的爱人——北京101中学的同学、我女儿的母亲,一起赶到18里外的9团团部,参加自1966年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

  准确地说,那是黑龙江省组织的高考初试。10年没有举行高考了,黑龙江作为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最多的省份,应该是参加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较多的省份之一。

  我们两口子是幸运的。初试的语文考试,有一道题应该是考小学生的——考汉语拼音,分值8分。我没有学过汉语拼音,估计能答对1项就不错了,但是我也和在连队学校当老师的爱人一起,顺利地进入了复试——真正意义上的高考。

  我们参加的1977年的高考复试考点,设在几十公里外的8团。我们团部派了几辆大解放卡车,把我们送往8团团部。

  刚上车时,每个人脸上都透出了兴奋的红润。不一会,大家的脸就被冻成了白色。在我们乘坐的解放卡车驾驶室里,坐着我们连的哈尔滨女知青,手里抱着还在哺乳期的儿子,孩子的父亲和我们几十个参加考试的知青一起站在敞篷卡车上。

  由于一路上没有很好休息,刚到团部我们两口子就病了。来到医疗点,一量体温38度,医生为我们每人打了一支退烧针。这一夜,住在近百人的房间中,灯火通明,呼噜声、脚步声此起彼伏……

  两天的考试结束了,卡车把我们送回团里已临近午夜。我俩决定步行回家。一望无际的田野,银装素裹,在通往连队的路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一路走着、交流着各自的考试情况,18里的路程显得那么短。

  那一年我们都是30岁的知青。我俩参加高考的事情,还上了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战士报》。当年,我俩是我们团唯一的两口子同时参考并考上大学的。

  30年后,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我们,分别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而30年前参加高考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30年前的高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知识改变命运——正是我们这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人生的真实写照。

  恢复高考30年,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仅近5年,高等学校就为社会输送了1738万毕业生,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高考资讯 · 报考指南
· 名师指导 · 推荐高校
· 试题精选 · 试题评析
· 应试心理 · 走过六月
· 辅导机构 · 高考政策
· 高考书架 · 复习指导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发达国家解决再就业问题的..
· 北川中学教师素质拓展:发..
· 大学新生:"绿色通道让我们..
· 俞正声致信都江堰学生:我..
· 热议中学教材调整鲁迅作品..
· 新疆乌鲁木齐外籍教师:“..
· 世纪日全食能否催生我们的..
· 大学生眼中的新疆——“我..
· “中考我们被感动包围”续..
· 儿童心声看社会:让我们身..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