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无忌】如今的我们,既不知道“花生地里为什么见不到花生”,也不知道生产一张纸、产生一度电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只知道“纸上谈兵”啃书本。我们不能再闭门读书,书本上的很多内容不应该就停留在纸上,而是真正被我们吸收了解。我觉得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而且对提高学习成绩也是有帮助的。
———闵行区华漕中学七年级学生 霍云剑
最近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星期八小镇”的报道,看到许多小朋友在活动中扮演职业角色,乐在其中,十分新奇。进入初中,学习紧张,我们了解的知识无非来自于课本和新闻,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如果我们身边有更多类似“星期八小镇”的公益性实践机构,那该多好!
———普陀区光新学校八年级学生 张静怡
【提案背景】霍云剑说,很多同学读书只是机械地为了读而读,好像不会带着责任感主动去读。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我们不懂珍惜生活中的一切,更与社会脱节”。吴泾小学四年级顾嘉伟也有类似感受:“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从小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甚至连最基本的蔬菜名字也叫不出来,什么叫农活也全然不知。让我们了解这些东西的机会太少了。”
本市某校外机构对1万多名中小学生和1000多名家长的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孩子认为自己户外活动不足,可供学习实践的校外场所太少。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除了学业负担重,青少年活动场所功能“缺位”也是一大原因。家长卢先生说,现在不少校外机构俨然成了“培训专业户”,几乎全是钢琴班、数学班、外语班,“它们应该是青少年的活动乐园,不是培训中心”。
学习之余,学生们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嘉定区城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徐嘉骋说,希望能到工厂、超市、果园、银行、邮局等地方开展实践体验,有更多的快乐体验,有更多的社会经验,有更多的兴趣爱好。浦东新区昌兰小学五年级学生徐至淳提议,开展自然体验类、动手学习类、社会公益类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专家点评】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员吴增强认为“教育即生活”,除了从书本获得知识,学生的很多认知和经验都是通过生活实践获得。让孩子在生活中培养自理能力,这是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准备;让孩子走进自然,他们对自然界万物新鲜、惊奇,进而懂得珍惜、爱护,了解生活的美好,这也是最生动的生命教育;让孩子走进社会,看看城市发展与变迁,他们是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社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从小培养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希望相关社会机构能对中小学生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科学安全的保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