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文章内容
随迁子女能否在京高考引激辩 支持反对都有道理
作者:本站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0-10-21 9:21:39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随迁子女该不该在京高考?

  谁都有道理

  今天是《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文中简称《纲要》)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自市教委13日公布该意见稿以来,有关“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有望进入北京的高中学习”一条,持续引发热议,支持者昂扬,反对声也激烈。根据本报读者的踊跃建言,参看网友的唇枪舌剑,盘点一下,大家是喜忧参半。这喜从何来,那忧从何生呢?

  [围观]

  北京已经够挤了

  @贾堃:不说教育,就说北京现在的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城市能够承受的范围,所有的基础设施、城市运行与管理,全部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而教改却继续把人往北京聚。

  @路人甲:在京读高中又不能参加这里的高考,高三再回户籍地考试,教材基本上没一样的。用一年的时间去补习户籍地同班同学三年的功课。在高考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也高的省份,让他们怎么跟同学竞争?

  @未来不是梦:教育资源更不够用了,以后不光小升初费劲了,高中的门槛儿也难入了。

  @wxxmm:北京目前上幼儿园、小学都非常困难了,地铁、公交车上人挤人,马路也成了移动停车场,如果再放开高考,那北京的交通、医疗、教育资源就会更加紧张,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还是应该加快发展二、三线城市的公共医疗、教育水平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阿福:假如统一教材、统一考卷,在哪里考试和上学不都一样吗?

  @Fiona:资源有限,为什么勉强接纳他们?他们不是没有上学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在北京?我们的学校已经很拥挤了,讲一下区域平衡好吗?

  [百姓辩]

  “去美国的难度都远远小于落户北京的难度”

  李庆新(新疆户籍,2001年来京):来北京的时候,我儿子才两岁,他就是在北京长大的。现在我自己在北京也办了公司。因为我有 “工作居住证”,所以儿子从进幼儿园到上小学都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按照现在的政策,上初中、上高中好像也不会有问题了。

  可是如果我儿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情况有点特殊,我父母是当年支边去新疆的,后来又跟我一起来了北京。对我来说,除了户口,没有任何东西留在新疆,也就没有一个可以回得去的“老家”。所以,因为多数地方高考都需要三年学籍,这样从高中就得回到户籍地读,那就只能让孩子回新疆,托当地的朋友照管了,这很难放心啊。

  我现在是一边盼着政策能有点变化,一边还得另做打算。我的经济状况还凑合,所以听到天津买房送蓝印户口的政策,我就去买了一套。现在在等收房办户口,这样孩子可以去天津上学。这是我的第一个打算。另一个打算就是把孩子送出国去,根据我的估算,让孩子去美国的难度远远小于落户北京的难度。

  对于资源有限的提法,政策的确也不能一下完全放开,我觉得起码应对长期在北京居住和工作的人放开,可以根据纳税记录、水电使用记录或者根据孩子在北京的学籍时间长短来判断。

  “能不能以工龄,而不是以财产多少来分批解决”

  智武(网名,安徽户籍,目前在通州工作,建筑行业):我支持教改政策。外来人员为北京作的贡献有多大,相信不需要多说。现在牵涉到让他们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就找出这么多借口,是不是对他们的歧视?

  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由来已久,现在尤为迫切,该是解决的时候了,逃避是不行的,但是一刀切地允许或不允许也不是办法。那可不可以分期分批的解决呢?比如能不能像工龄一样,按在北京连续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而不是以财产的多少来决定。

  “你们的孩子来了,我们的孩子又该去哪儿呢?”

  杨延(化名,北京户籍):对放开高中就读的限制我不支持,太挤占资源了,我女儿现在初中,她也不支持这种政策。

  你看现在的情况是不是对京籍的孩子越来越不公平了呢?我们被限制着这不能考那不能报,小升初又搞派位什么的,多费劲啊,是不是反倒处于劣势了?就跟北京的房价似的,你们有钱都来,那我们去哪儿住呢?招非京籍的孩子进来,那你们的孩子来了,我们的孩子又该去哪儿呢?

  李明明(化名,北京户籍):我还要说说外地人,你们在羡慕北京资源优势、呼吁在北京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应该想想,你们在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享受不到这种资源?为什么不去呼吁这种平等,为改善而做出努力?虽然不能立竿见影,虽然有点像愚公移山,但我觉得这才是确保大多数人利益、确保后来人利益的出路。我想,全国肯定有非常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愿意一起努力来做这些事情。

  [专家评]

  改变高考政策可能性很小

  王晋堂(北京市政协委员):能不能参加高考,《纲要》上并没有提。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既然允许在北京上高中,那就应该在北京参加高考;另一种认为,不能打开高考这道闸门,否则北京人口将会猛涨。

  北京的人口和资源不匹配是个现实,而现有的教育资源也确实不足以应对人口猛涨。如此一来,我认为改变高考政策的可能性很小。而如果外来人员子女不能在北京高考,允许就读高中这个政策的意义也就不大了,那挤占教育资源的问题也不会太突出。

  城市发展首先必须考虑容量问题

  廖祥兵(北京普育学业素质成长中心主任):应该计算单位人口需要多少教师和教育资源,并保持相对固定的配比。无论是京籍还是非京籍,现在的制度只会让家长和孩子涌向那些好的学校。要想改变不平等的状况,一个开放政策是不够的,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需要平等分配教育资源,即按照科学配比、依据各个区域的学龄人口进行分配。在北京是这样,在全国也应该一样。

  至于现实一点的做法,我的建议是先把一些优质教育资源从名校中拿出来,向全社会开放,比如名校可以搞开放课堂,让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旁听,也可以让优秀教师去其他学校巡回讲课。现在朝阳区教委计划建设的教辅中心的形式就很好,我认为下一步把优秀的教师和课程投入到这种课堂里,就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分享。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评论人:dddd   打分:85 分  发表时间:2010-10-21 17:27:55
·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高考资讯 · 报考指南
· 名师指导 · 推荐高校
· 试题精选 · 试题评析
· 应试心理 · 走过六月
· 辅导机构 · 高考政策
· 高考书架 · 复习指导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北京教委:随迁子女读高中拟..
· 北京教育纲要拟建议出台随..
· 我国14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