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基础教育 -> 校长频道 -> 校长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教育均衡:你站在什么角度讲话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6-4-11 17:40:42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最近,不断读到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文章,令人视野开阔。教育部有关领导也注意到:“今后教育要坚持走均衡发展之路。不仅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包括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它们都不能有很大的差距。当前,一些城市、地区的部分改制学校在取得高收费特权的同时,又通过招生考试获得优质生源,加剧了对社会择校的刺激。”高层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无疑可以充分地保证上面的决策不架空、不放高炮。
    但是,教育均衡化的问题,远比领导们估计的还复杂。不同的人以对此有不同的心态。关键是你站在什么角度说话!
    就国家而言,首先考虑的是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各地区的共同进步以及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教育水平。所以更多地通过财政倾斜的办法解决这类问题。
    就地方政府而言,既要保证一个地区的教育能够正常运转和发展,同时还要着力扶持那些所谓的名校,让他们在本地区有位置,进而在全国有位置。所以,即使国家经过多年的培植,已经不再给那些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年代成长起来的重点校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仍然全力支持那些名校继续出风头,在全国争位置。因为这些重点校是他们教育政绩的象征,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和广告效应。
    那些或因历史原因、或因政策原因、或因地域和人才因素发展起来的各级重点校,他们考虑的更多是对地方政府负责(政府管着领导者的乌纱帽)和该校辉煌的历史及前途负责。他们努力提升软硬件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网罗尖顶教师和生源,扩大办学规模。他们的目光和地方政府的目光是同一方向的,就是瞄准外面的世界,直追国内甚至世界水平。他们不欢迎均衡,至少不能以削弱他们为代价去换取一个地区教育低水平的均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校的能量很大,他们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考虑。
    普通学校,这是中国教育中“沉默的大多数”。多年来他们以自己默默的劳动承担起中国培养普通劳动者的重任。在他们的队伍里,尽管有些佼佼者通过自己艰苦的奋斗,跳出了普通校的圈子晋升到重点校,但绝大多数生活在社会遗忘的角落里。他们的师资队伍不人,校风校纪不如人,培养的人才质量也不如人。所以,他们的领导者也就成了承担“无能”的代表。其实,他们有太多的话要说:重点中学政策和师资的垄断,更重要的是优质生源的垄断,让他们发展的空间何在?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真正辛苦的一群,但长期的积贫积弱他们自己也失去了展望未来的勇气。因此,他们是真正渴望并迫切呼唤教育均衡化发展的。
    再来看看,我们教育服务的对象——广大的学生及其家长,他们有什么想法呢?上了车的希望关上车门,因为重点中学的扩招势必要稀释优质教育资源,让他们的孩子所得到的教育贬值;没上车的则希望重点校继续办下去,再多些,再扩大些规模,尽管他们孩子得到的已经不再是过去心仪的优质教育,但到底分得了一杯羹,这比更多的在农村或者普通校上学的孩子,在成功的机会上多了二分保证。孩子在普通校上学的或者在重点校跟不上的家长,则希望教育不要搞得太急,不要一味搞精英教育,还是把资源分分大家都过上平安日子,他们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在重点校上学或有机会去重点校孩子的家长,则希望学校和地方最好把名校的招牌越擦越亮,为将来他们孩子能成为精英人才而奠基。
    我们的教育政策面对以上种种情况到底应该怎样制定呢?
    教育均衡,在财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怎么均衡呢?
    要么大家都分一点点;要么暂时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以保证战略性的重点。选择前者,有碍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选择后者又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符合“三个代表”)。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大家都满意的“第三条道路”,这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办学之道 · 名校长访谈
· 教育法规 · 校长论文集
· 校长风采 · 品牌建设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教育部:2011年高考新增设1..
· 教育部确定高考改革方案 部..
·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试探民意..
· 今年起推进高等教育4项改革..
· 四川教育拨款将提高 2013年..
· 海南省教育厅:户籍不在海南..
· 教育部取消小语种单招考生..
· 教育部:2011年取消小语种单..
· 教育部:"自主招生"体现多元..
· 损害教育公平的高考加分应..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