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高考 -> 复习指导 -> 文科综合 -> 文章内容
如何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史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6-5-9 10:10:22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在200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考查所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涉及古代科技、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复习,分别谈谈一些认识,并提出拓展思考的问题。

    一、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史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科技成果
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记忆要准确。较好的办法是列表归纳。如,按成果类别分为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地理学、建筑等。此外,手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应列入科技成果的范畴中。重点记忆这些科技成果的时代、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2. 科技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以农为本”的立国治国方略,坚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科技成果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其原因在于王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历法的编制是为了“授农以时”;古代医药学以为“君亲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从而保证了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先进,解决了皇帝的生活享乐问题,也为百姓解决了生活用具和衣着的问题。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程度,纸张、指南针、印刷术作为社会通讯(交通)工具,火药和火器用于军事,都直接为大一统服务,与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形态紧密相关。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学著作无一不是强调应用。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记录仔细而系统,但古代科学家却没有对这些记载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寻求规律。明代的三部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三大领域的最高水平的总结,但只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古籍和总结,重个人认识经验,不注重科学实验。

3. 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著名科学史家(英)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提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有各种解释: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创新发明的动机等。近代科学技术其实是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的结果,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这才是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许多因素是互相关联,或递进、或互动,共同发生影响的。
“拓展思考” 例1
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中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液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和17世纪调节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
(1)结合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谈谈你对恩格斯的话的理解。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版,1637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刊行,1639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刊印,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2)分别指出以上科技巨著的历史地位。16到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分析中国这一时期科技落后的社会原因。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等思想家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以“仁”为思想核心强调协调社会关系。西汉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长处,针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观点。在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两宋时期,朱熹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明朝时,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尽管受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批判,但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学思想。
在这一问题的复习中要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如,明清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有多大的影响?要认识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依然是理学。三位进步的思想家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在斗争失败后归隐著书立说,无论他们是对皇权的批判还是对历史的反思,均出于明亡后的激奋和悲怆。即使有所谓民主思想的启蒙,其目的也是尖锐地质疑清朝政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清统治秩序稳固后,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对“圣朝深恩厚泽,皇帝大孝大仁”的“心悦臣服”。占统治地位的、影响到社会各阶层人生活和价值取向的思想仍然是理学。到了同光年间,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动摇了中国主流思想存在的基础,国人急于寻求依据,探讨“西学中源”时,才把“藏诸名山”的这些书翻了出来,从他们的书中再次体会到激愤痛苦,强调要改革,才认识到这些思想的进步意义。

2. 拓展对儒家思想的复习思路
联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历史复习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斗争与民主革命和改革相伴。十九世纪末,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对儒学进行改造,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比喻为“吃人”的魔鬼。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动摇。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从思潮演变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历了从尊从传统儒家学说到学习西方,中国人的心理经历了从妄自尊大到背负沉重的危机感、落伍感、归属感、自重感、使命感;从主张西化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人的心理经历了从极度焦虑过渡到逐渐成熟。传统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先后更替的思潮。
从世界现代化角度看,日本的现代化就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实现的。汉代经济文化发展,中国对日本影响巨大,东亚文化圈日益形成;隋唐时期,日本大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回国发动大化改新,依照唐朝制度建立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还在学校教育中教授儒学,儒家思想在日本取得较大发展;进入近代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实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改造传统文化。日本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复习中要养成关注现实的习惯,以备应考。2004年上海高考试题的第28题就是这样考查的。
“拓展思考” 例2
流传下来的孔子画像有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和海外孔子之分。历代著名画家也绘了孔子画像:顾恺之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赵孟畹摹爸潦ノ男酢薄?br>
(1)孔子在自己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带着弟子到各国周游十四年,以求仕用,进行政治活动,但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谈谈你对孔子游历中的遭遇的理解。
(2)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元武宗年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颜回被尊为复圣,子思被尊为述圣。谈谈你对孔子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的理解。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户时代(1603~1867年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是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到17世纪末期,包括儒家在内产生了认为儒学的有效范围已经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这种意识,儒学所具有的有效范围也被限定得越来越狭窄了。
引自(日)伊田憙家著:《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材料二 汉学是日本的西洋学发达的起点。这里所说的“汉学”,包括以儒学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学问和技术方面的学问两个方面。……中国儒学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样拥有社会基础,而且没有同科举结合。所以,它一开始就作为思索的学问而发展,而且平行地存在着几种学说。
引自(日)伊田憙家著:《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材料三 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
引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回答: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②依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在日本没能成为近代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原因。
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中文化方面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文学艺术

在复习文学艺术部分时,要注意总结古代文学、书法、绘画的突出成就,注意理解各历史阶段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的特征,准确记忆各阶段的成就,深入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复习时,要深入挖掘文学艺术成果中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真领会文学艺术中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例如,魏晋时期的石窟艺术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盛行,统治者利用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唐朝的诗歌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中表现出来的豪迈气概,从地理、风俗和情感等方面反映了唐的强盛在诗人心中的影响;明清小说反映了这一时代对专制集权的批判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拓展思考” 例3
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

回答:
①奥运会起源于________。2004年奥运会回到其发源地召开,请写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________。
②“中国印”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增强。结合政治课所学内容,说明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③北京是有三千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有着雄伟壮丽的长城、故宫等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写出中国古代以北京为都城的几个重要朝代及当时北京的名称。(不少于四个)明朝时,与北京相比,苏州的城市功能与北京有何不同?
④“中国印”字体采用了毛笔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秦始皇用________字体颁布《秦律》。我们今天使用的楷书是________把字体从________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被称为“书圣”的是________。唐朝时书法家辈出,通常所说的“颜体”和“柳体”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创造立的。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文科综合 · 理科综合
· 语文复习 · 数学复习
· 外语复习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引..
· 江苏六所高校招生负责人解..
· 如何你的简历提高回复率?..
· 报考成本高投入不足 特殊高..
· 留学美国:你如何看待美国..
· 高校招生又有新规矩 如何退..
· "国考"高烧引就业思考:大学..
· 出国留学如何选择A Level学..
· 机械工程专业女生如何找一..
· 简历技巧:如何避免“一简..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