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4月21日—23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举行了第二十三届高考,来自全国各地的561名视障或听障考生报考,最终将录取198名幸运儿。
这群“用汗水和毅力与时间赛跑”的年轻人,这群怀揣着大学梦的特殊学子,在他们的求学路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特殊教育在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与未来?
刚刚过去的一周,重庆市盲人学校的14位学生,结束了一场为期3天的高考,开始了一场大学梦的憧憬与追求。
14位学生分别来自广东、四川、江西、辽宁、黑龙江等地,年龄在17—21岁之间,其中6人为低视力,8人全盲;11人报考了针灸推拿,3人报考了音乐表演。在重庆市盲校为期一年的高考辅导班里,他们学习了普通高中三年的课程。用盲校老师的话说,他们是“用汗水和毅力与时间赛跑”。
而和他们一起走进这场“特殊”高考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视障或听障考生。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第二十三届高考,最终将在这561名考生中录取198名幸运儿。
怀揣大学梦,“摸”出求学路
“我们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但在某些方面用心得多”
“即使健全的人,上完大学找不到工作的都不少。但一个人有了梦,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来自四川绵竹的兰海波,7个月大的时候右眼被切除,左眼的视力也最终没能保住。21岁的他这次报考了音乐表演专业,“我从小就很喜欢音乐,能进入长春大学的话,我就能在这样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学院里,听到自己最想听的乐声。”
由于兰海波的家乡没有特教学校,他直到12岁才就读于德阳市的一家特殊教育学校。为了参加今年的高考,兰海波和其他13名同学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一本盲文教材约10厘米厚,近10斤重。因为长时间的触摸,用厚牛皮纸制作的特殊教材都起了毛,有的甚至被摸破了。
“残疾人要走出阴霾,就要走入健全人的世界,就要读书。通过阅读,活出多种人的生命色彩,尽最大的努力让其他部分丰富一些。”兰海波说,生理上已经残缺了,如果人生还不丰富,那“整个生命就真的残疾了”。
5年前就进入长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的张鹏,也有类似感触。张鹏有过两次大学经历。2003年,他是重庆一所普通大学的大一新生,但眼睛意外受伤,不得不退学。为了再次进入大学校园,他苦练盲文,“那几个月,手磨出了茧子。”
今年7月,张鹏就要结束大学生活。和第一次上普通大学相比,张鹏有了自己的目标,这几年一心扑在针灸推拿上,“我们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但在某些方面我们肯定比别人用心得多。我们是用心在跟人交流,用心对待周围的一切。”
报考成本高,投入还不足
“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到处参加考试,成本太大,孩子太累”
被众多残疾孩子视作“大学梦圆地”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是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政府共同创办的全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院,开创了我国视障、听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而在全国,目前共有11所高校设有特教学院。
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爱国,在这里已经学习和工作了21年。他本人也是肢体残疾,1989年来到这里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成为了特教学院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告诉记者,特殊教育高考实行“单考单招”,招生单位自己决定考试时间、单独命题、择优录取。
“残疾人的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为了孩子能上大学,多一点选择机会,有的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到处参加考试,成本太大,孩子太累。”王爱国说,应该让相关机构统一命题、分批录取,减轻考生负担,给考生更多选择机会。
让他格外欣慰的是,在4月15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特殊教育作为一章,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并列,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
据他介绍,特教的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全国11所高教特教学院都属于地方高校,经费由当地财政拨款。吉林省在财政较紧张的情况下,按省属普通高校标准的3倍划拨长春大学特教经费。而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吉林省生源只占8%,为保障生源质量,省内与省外考生是同一个分数线。有政府部门表示,地方高校要更多地为地方培养人才,这让特教学院承受很大压力。
他们建议,应该采取国家有关部委与省共建的形式,中央财政应该有专项投入,“这毕竟是为全国培养残疾人人才。”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院长鲁毅光说,投入不足越来越成为制约特教发展的最主要瓶颈。
警惕“真空化”,体系需完善
专家建议,应制定《特殊教育法》,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不过,兰海波他们还是幸运的。
一些调研发现,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已经出现“真空化”危险。在农村,许多残疾儿童因无法有效接受教育,而沦为新一代文盲、半文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农村残疾人学前教育更被忽视,十村八屯没有一所特殊教育的学前班、幼儿园。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学校普遍缺乏语言训练室、体育康复室等必要的教学设施和仪器。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鹤娟提交了两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议案,建议国家应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结合实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加大资金投入等。
有专家建议,必须制定《特殊教育法》,立法明确发展特殊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在《特殊教育法》中,对特殊儿童的分类与鉴定、举办特殊教育的主体、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与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
随班就读和特殊班是目前残疾儿童就读的主要形式,不过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副院长于靖说,要警惕随班就读异化为随班“混”读和随班“坐”读,承担随班就读学生日常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接受过系统的特教知识与技能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