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文章内容
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空前 莫只盯着考试科目
作者:文汇报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4-2-27 10:16:47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改革高考,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是个极为关键的年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未来高考改革的蓝图。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上半年将发布总体方案以及和高考改革相关的各领域的实施意见。

  随着全国“两会”会期临近,今后高考到底怎么考,无疑又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次的高考改革,动的可不仅仅是高考的考试方式。”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近日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直言,社会大众对于这次高考改革的高度关注,某种程度上可能过于局限于具体的高考科目改革—实际上,这次高考科目的改革,只是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小部分。

  根据此次改革方案,今后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再是高考几门科目的分数这么简单,以后的高考相当于“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统考成绩”。

  高校的招生录取“流程”也将有所改变:高校招生录取的权力将从招生处转到以教授为主的招生工作委员会,而招生处将只是一个服务和执行机构。

  对学生、学校来说,这一轮改革的意义都是深远的、产生的影响将是实质性的。

  1、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次全方位、总体性的改革,看点远不止高考考试方式和科目的转变。

  记者: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社会上对于高考改革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今后的高考到底怎么考,教育部表示今年上半年将出台总体方案。对于这次高考改革,您有什么看法和评价?

  杨东平: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自从《决定》出台以后,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

  虽然高考改革的话题持续升温,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决定》中所涉及的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其范围和内容要远远超出高考改革。

  其实,高考制度是由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和配套的服务保障政策构成。过去的教改和舆论关注的主要是考试制度,而这次改革,把后面两者也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新的高考制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是实行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技能测试”的方法,不再与普通院校的学术水平考试“陪绑”。本科院校的考试成绩则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成绩统筹形成,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决定》,可以发现其所包含的教育考试改革内容异常丰富,高考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次的改革力度也是空前的。

  记者:可否请您就这个问题具体解读一下?

  杨东平:至少有三个层面值得关注。一是分类考试。今后高职院校推行分类招考、注册入学。这就意味着一部分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提前划拨出去,不用再和其他人一起参加高考、过“独木桥”。

  二是多元评价。根据这次改革的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考改革是同时推进的,学业考成绩要纳入高考。所以,今后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就不再是高考几门科目的分数这么简单,今后的高考相当于“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统考成绩”。当然,“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怎么评价,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三是多元录取。和考试评价制度配套,今后招生和录取制度将实行“双向选择”。由此,今后大学的招录程序,包括自主招生在内,肯定会和现在的做法很不一样。可以说,这次的改革取消了高考在高校招录学生时的绝对地位,真正地打破了“一考定终身”。

  2、推行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启动综合素质评价,这将对现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提出极大的挑战。

  记者: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招生考试改革框架来看,这次的改革会对教育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杨东平:对学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是对现行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挑战,甚至可以说,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如果今后要把学业考成绩纳入高考,那么学业考的性质就改变了—将被定性为“国考”,学业考的级别和高考就是一样的。

  圈内人士都知道,“国考”级别的考试,无论是组织学科命题、维护考试安全以及组织考务,投入的成本和精力要远远高于普通考试。

  按照现在很多地方实行的学业考制度,9门科目在高中三年内考完,而将来,还要探索一门科目多次考试。今后一所高中学校每年都要承担好几门“国考”。且不说教育系统在学科的命题上遇到空前压力,就算是组织考务力量,工作量也比现在大大增加。

  记者:今后大学在招生时实施多元评价,除了看考试成绩,还要考察学生平时的成绩和表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不同,要对其作出综合素质评价,学校能做到吗?

  杨东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必触及三个利益不同但又相关的群体,分别是:中学、大学,还有考生及家长。我个人理解,这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至少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基本价值:保障社会公平;科学选拔人才;通过高考改革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过去我们的很多教育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往往遭遇“死循环”。比如,大学希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但碍于高考指挥棒,很多中学还是抱着应试教育不放,止步不前。再比如,不少国内名校探索自主招生,给中学留出了一点名额搞校长推荐,本意是想用这点名额来选拔一些有创新潜质或学科特长的学生,结果到了中学,碍于公平的压力,最终被校长推荐的学生还是各科都很优秀的高分生……

  在推进教育改革的时候,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条件参差不齐,有时难免会遇到阻力。另一方面,一些已经曝光的招生腐败事件表明,捍卫教育公平,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和规范。

  根据这一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在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启动综合素质评价,这肯定会对中学的管理提出极高的要求,建立公信力很重要。所以,教育系统必须设计出能取信于民的、透明可靠的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制度,同时实行严格的行政问责制,从而保障考试安全。另一方面,学校在实施具体的评价时,可以汇集各种社会第三方力量的参与,增强其公平公开和透明程度。

  总体来说,改革确实会带来各种问题,但正确的做法是用改革来促进改革,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止步不前。

  3、虽然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未公布,但从一些地方和高校已经启动的改革试点中,或可依稀窥见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雏形。

  记者:全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校在招生时实施“双向选择,多元录取”,不仅中学面临教学管理上的诸多挑战,大学面临的挑战似乎也不轻。

  杨东平:到目前为止,学业考成绩采取何种计分方式纳入高考,具体情况还不得而知。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从今年开始,有条件的省份开始推进一些综合或专项改革试点,到2017年总结经验、推广实施,那么整个考试招生制度基本确立并付诸实施就要到2020年。

  但实际上,早在今年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启动试点,探索在高校招生时纳入学业考成绩。有些做法是值得关注的。

  比如,江苏的一些“985”高校在招生时就已经在实施“门槛制”,即要求报考学生的学业考选择科目和必测科目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A等。每所学校公布招生简章时,都会提出具体的“门槛”要求。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后高校在招生时,不同的院系专业可以选取不同的学科、设定不同的成绩等第。比如,报考数学系的学生,学业考的数学科目应为A等。而大学化学系在招生时,也可自行调配需要参考的学业考科目和成绩。假如大学在招生时能做到院系“总动员”,不同的学校院系有不同的选才标准,那么不仅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学生的选择面其实也扩大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选择适合的专业。

  大家知道,国外大学录取学生的过程往往很长,不像国内高校本科招录,现在按分数从高到低、机器录取的方式,半天就可以解决问题。对国内高校来说,这样做是最简单方便的,且没有争议。

  但今后如实行双向选择、多次录取的制度,要综合高中学业考、高考甚至高校面试的成绩,还要组织高校各院系参与、按学院和学科招生,录取过程可能长达数月。再加上要落实信息公开和问责制,高校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根据这一次的政策设计,今后,高校招生录取的权力将从招生处转移到以教授为主的招生工作委员会,而招生处只是服务和执行机构—这也是实现阳光招生的制度前提。要通过权力的转移、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文汇报:我们注意到,国内这两年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大学。在上海,就有上海纽约大学和上海科技(600608,股吧)大学。这些学校在招生上的做法跟传统的、体制内的大学有很不同的地方,甚至有些招生理念和做法看上去比国内名校的自主招生还要更先进一些。您怎么评价这些学校的招生举措?

  杨东平:我也在关注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在招生上的一些做法,应该说,和未来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比较一致的。

  比如,这些学校在招生时,往往要求学生先提交申请,提供个人材料。大学会结合这些报考学生的高中成绩、学业考成绩以及综合表现,邀请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参加校园开放日,由大学面试官对其做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报考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而学校最终会综合高考成绩以及先期在校园开放日的表现择优录取。

  和传统高校录取唯分数论的方式不同,这些学校的招生录取被称为“三位一体”模式:即综合高考、高中学业水平和社会表现、高校面试三个评价。目前浙江的部分高校也在尝试这种招生录取模式。

  4、对学生来说,考试次数的增加固然有助于缓解紧张,但和过去相比,今后读高中的节奏完全不同了,评价体系也有“巨变”。

  记者:虽然教育部的总体方案还没有出台,但根据一些专家的描述,今后高考可能只考语数外三门。您觉得对于学生来说,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

  杨东平:首先,学生读高中的节奏肯定和以前不同了。以前是高中苦读3年,对付3天的高考。今后实行“一门一清”,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这至少意味着,学生在考试时间和次数上有更多的选择权。如果一门学科考砸了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按最高分计入成绩,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学生的考试心态也就完全不一样,不用过分紧张。

  但新的招考制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的挑战。比如,这次高考改革的一个考虑是引导学生学好每门学科,不仅如此,其实是要求学校实施“全人教育”。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包括分数评价,还有很多考试所无法反映的能力,比如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

  当然这里要指出一点,这整个的招生制度改革设计是从科学的人才选拔角度出发的,所以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选拔应该不包含在此列。为彰显教育公平,需要制定一些补偿性政策加以保障。比如,针对贫困地区,高校可以实行定向招生。国外很多高校在招生时,也都有类似的做法。

  总体来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属于“知易行难”。好的模式、国外的做法大家都知道,但碍于中国的一些实际情况,有些事情不敢做、不能做。因此,要实质性地推动此次的高考改革,需要“两步走”:一是从试点做起,降低改革的高风险;二是加快制度建设,保障考试的公平安全。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高考资讯 · 报考指南
· 名师指导 · 推荐高校
· 试题精选 · 试题评析
· 应试心理 · 走过六月
· 辅导机构 · 高考政策
· 高考书架 · 复习指导
热门文章
· [推荐] 63.8%受访者认为高..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学者建议异地高考时间表不..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2012年浙江高考人数上升 录..
· 2012年高考必读:做高考试..
· 2012年高考生须注意的16个..
相关文章
· 甘肃:全国著名备考专家来..
· 浙江:2018高考特殊类型招..
· 2018年各省异地高考报名政..
· 教育部:全面取消这些全国..
· 关于印发山东省2017年春季..
· 山东:2017年高考艺术类专..
· 2017年河北高考报名人数43..
· 30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 3月高考热点:自主招生报名..
· 2016年辽宁高考志愿填报时..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