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也正因为如此,刚刚接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这个现状迫使作为教师的我们陷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一、然而,从"学"和"教"的关系看当前的作文教学,不能不令人担忧。
(一)、从小小称谓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习惯上,这对关系被教育工作者们称为"教"和"学"的关系。然而,这个习惯性的称呼仅仅是出于偶然吗?我不禁陷入沉思。在主体性教育研究开展得红红火火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仍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那只能说明主体性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到我们深层的教育教学观念中去。教学中,包括在作文教学中,这个表层意识中的"学生是主体",和我们深层意识中可能存在的、甚至自己至今也不敢直面相对的"我是主体"相较量的时候,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行动上用自己的"一言"代替了学生内心的呼唤,它的力量又是多么的微弱呀!因此,我想首先在称呼上起用"学"与"教"的关系,以警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