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高等教育 -> 教师论文 -> 文章内容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6-25 15:31:14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机械化等,解决这些问题应诸优化德育过程,提高“两课”德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体教育网及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学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同样冲击着大学校园。面对现实环境,不少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些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一旦精神防线被击垮,理想的天平发生倾斜,便会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选择。
  2.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现实主义”引起对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物质、金钱、地位对传统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挤压、诱惑、正消解着一些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和德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缺少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与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是极不相称的。
  3.中西、新旧道德冲突中道德多元化带来道德困感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对外交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旧经济制度不断产生矛盾,东西方文化常常发生碰撞,促使当今青年学生在思想行为请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面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渐渐占据人门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这些都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加上现代社会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对青年学生的行为规范,人格形成,心理适应等方面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他们受到了伪科学与“黄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挑战。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危机及竞争意识强烈,但在成长过程中焦虑与压力在增加,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由于价值取向中自身原始要求与社会现实在校园中的折射之间的矛盾,不少大学生已不再恪守一种道德观,而是具有多种道德观,相应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仿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如大学生都都知道诚信的重要性,但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大学生都不齿于见死不救的行为,但在紧要关头却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学生都会谴责婚姻家庭中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行为,但不少大学生在恋爱中抱着“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心态,寻求感官刺激,行为轻率。
  4.道德中性,价值观模糊
  大学生价值观模糊,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道德评价十分宽容、模糊,该赞美的不去赞美,该批评的不去批评,还冠之以“理解万岁”;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看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诗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他们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虽在观念上认同,但却不能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等。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在重注评价中,理论认知的标准和实际践行的标准存在不一致性,采用双重评价标准的认知方式看待道德问题。
  5.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经过小学,中学、大学阶层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仰,也就是说基本上内化为道德信念。然而在内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却在外化为行为时出现了脱节现象。
  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是大学生道德上知行脱节的一个突出表现。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先己后人”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在观念上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崇尚“舍生取义”的壮举,但在行为上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实用化;在观念上认识到有修养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加强修养,完善人格,但在行为上却难以做到“慎独”,有时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在观念上认为应该仁爱为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行为上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别人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有时甚至自私自利;在观念上认为大学生应开拓创新,成就事业,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毅力、恒心不够,奋斗精神较弱;在观念上向往纯洁甜蜜的爱情,幸福美满、白头情老的婚姻生活,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爱情的随意性,并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在观念上认为应孝敬父母,勤俭节约,但在行为上却往往无视家庭状况,盲目攀比消费:在观念上认为应自尊自爱,行为上却爱慕虚荣:等等。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充分反映了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

  二、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星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个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学校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们也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面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另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无心学习,专门盯着各种获奖的机会和所谓“锻炼能力”的机会,他们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关心的是一个个看得见、懂得着的利益。大学校园里不时出现的因为感情、奖学金,学生干部评选、出国机会等问题而伤人和自伤的事件。
  2.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习惯性地把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试图建立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环境培养学生成长。学校的德育目标普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只求学生的思想风干浪静。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内容的空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是“大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存在“小德育”(即道德教育)在不断被弱化的问题。我们强化的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方面的教育却在不断地被弱化。“两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但“两课”教育的授课内容大多以上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教师的教学又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堂上教条地灌输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空泛的结论,而没有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说明和印证这些理论,使学生厌倦、厌学,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德育目标的“假、大、空”,德育内容的教条化,德育方式的成人化,是导致高校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
  4.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导致了德育实效被削弱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新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学生背的条条再多,认识再高,如果不去实践,没有内化的过程,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它会造成学生课上课下两个样,课内课外“两层皮”的后果。传统的“两课”教学时效性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教育对象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5.德育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导致了德育的知、行脱节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大学德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第一种表现为知而不行,对各种道德规范内容很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第二种表现为知而不完全行,不能做到“慎独”,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与平常生活不一样,高风格有修养是做给别人看的;第三种表现为“知而己不行却要他人行”,批评他人头头是道,“马列主义装进手电筒——照人不照己”。

  三、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1.优化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优化,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构建与实践,体现在德育目标的具体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德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的学生道德主体性,以及动态的、学生主动参与的道德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德育的出发点须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目标应该具有现实性,应以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人。高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精神。在德育目标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等,都应该成为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内容。德育载体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实现德育手段、方法、方式的变革,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由抽象交具体,并赋予时代特征,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2.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北京高校调研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论课教学工作时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要改革创新,加强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两课”教育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同时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提高举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以达到“两课”教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最终目的,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必须有很强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才能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体系
  从目前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学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形式,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有重大的作用。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反其道而行之,向子女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使得鬼推磨”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功利意识比较突出,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诸如权性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有悖于社会道德的腐败现象,这就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出现了“5+2=0”的现象(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学校里接受了五天的品德教育,星期六、日被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耳濡目染,效果就没有了),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的大系统、大环境之中,空间上向社会发展,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取得综合整体教育效应。在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网的建立过程中,要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坚持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同时要健全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形成育人合力;建好德育基地,强化德育效果;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开发德育资源;严肃批判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用学校小环境积极影响大环境;坚持揭露和抑制格调低下的影视、报刊、书籍,大力宣传其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的政治事物中受到积极的熏陶。
  5.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广大学生明确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克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什么是善美,什么是丑恶。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井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作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被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的、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的道德评价制度,可以通过完善学生评优评奖体制,改变评审办法,实行评优评奖学生申报制,并配之以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建立。以硬性科学的评价制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受教育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高等教育巡礼 · 名校长访谈
· 教师论文 · 教师书架
· 高教法规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我国西部因较大录取分差成..
· 我国著名数学家杨乐炮轰奥..
·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4种分类方..
· 我国14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
·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达1101个..
· 我国出现8种新职业 各地不..
· 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
· 我国部分地区学校新增聚集..
· 我国出台新规强化中小学班..
· 忆1955年中小学生守则:我..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