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使命,要求大学校长具备政治家的敏锐、学问家的眼光、教育家的襟怀和管理家的魄力。
■大学校长的首要职责,就是要以战略家的眼光,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发展使命、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订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远期、中期和近期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内容和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当好新形势下的大学校长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的高等教育走过了发达国家花了一百多年才走完的发展道路,现在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我国的大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这一新的时代使命,要求大学校长具备政治家的敏锐、学问家的眼光、教育家的襟怀和管理家的魄力。
准确定位,做好班子建设的表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作为大学校长,要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事业上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自觉地维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对自己在领导班子中的职责有个准确定位,做好班子建设的表率,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校长与党委书记的关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本质上是学校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机制,同时也是书记和校长作为学校党政一把手应把握的一种定位和应遵守的一种工作制度。要维护好、实行好这种领导体制,首先,要靠两者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正确的权力观和名利观、以及高尚的个人品格和修养,两者都要围绕提高办学治校水平这个共同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其次,要建立和健全一套既立意较高又切实可行的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确保对学校重大问题的民主科学决策。
二是校长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校长既要知人善用,充分发挥班子每一个成员的特长和作用,让班子成员大胆地承担起各自主管的工作,又要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并且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形成合力。
三是校长与中层干部之间的关系。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各项具体措施要靠中层干部去落实,教学、科研、管理的日常工作要靠中层干部去组织,发展中的一般矛盾和问题要靠中层干部去解决。作为校长,要善于引导他们准确把握学校发展大局,善于激励他们的工作创新精神和能力,把各种活跃的思维统一到学校发展战略上来,把各种分散的力量凝聚到学校发展目标上来,同时,还要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他们解决难点问题,主动关心和扶持他们在事业上的成长进步。
高屋建瓴,当好学校发展的设计师
大学校长的首要职责,就是要以战略家的眼光,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发展使命、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订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远期、中期和近期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内容和重大战略举措。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一是要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深刻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对大学的任务要求,主动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二是要高度关注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大学的期望和要求;三是要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认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坚定地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四是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大学自身的办学特色,并使其体现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学风、教风和校风等方面;五是要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历任校领导所制订的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不断加厚大学的
文化和精神积淀,又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到与时俱进,使先进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成为统一意志、凝聚人心、激励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人为本,当好培育人才的耕耘者
以人为本应作为大学校长办学治校的核心理念。学生和教师是高等教育体系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主体,这两个主体的发展质量、创造性的激发程度,都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大学校长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才能培养好这样的人”的问题,由此进一步思考“学生为什么要选择你所在的大学?学生进入大学的基本需要是什么、大学能否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大学的现行教育体系和制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全面发展、是否尊重了学生应有的权利?”从而,把握好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导向,使各种教育活动都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各种教育制度都能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教育资源都能集中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上来。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学术声誉、核心竞争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大学校长应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并着力抓好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保护人才;要在事业、感情和待遇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要以超常规的举措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一流人才,全力打造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让他们在治学、治教和学术工作中唱主角、带队伍、作决策;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让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统筹兼顾,做好管理学校的“当家人”
随着近年来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功能的扩展、投入的多元化、办学资源的增加、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的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对大学校长的办学治校能力也是新的考验。为此,大学校长应从依法治校的高度,在管理目标、管理结构、管理成员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的管理体系,正确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关系。大学校长要从满足国家、社会需求和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两个方面,辩证地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以规模适度扩展为基础,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确保学校的健康发展;要通过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既增强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又尽可能地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要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处理好学校、学院以及新的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科的调整、新兴学科的建立,校内二级学院的数量增加较多;另一方面,随着大学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校内又建立了一批跨学科、跨学院乃至跨学校、跨地区的新的学术组织。对此,大学校长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既要保持原有管理体制合理部分的相对稳定,又要大胆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要以强化目标管理为导向,辅以适度的过程监控,使管理重心下移,努力扩大学院和其他学术组织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从权力运行的角度看,大学是一个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存的系统;从学术角度看,大学具有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大学校长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重视专家教授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为保障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坚持学术民主、教授治学,依法保障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同时,要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正确运用行政权力,加强对学校教学、科研的宏观调控,善于通过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现学校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