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想起儿歌,缘于浙江卫视一期综艺节目,参与者带着“歌词强人”的印记,开始接唱儿歌《小燕子》,结果,所有参与者“接唱失败”,幸而一名现场观众救场,“接唱成功”。
其实当“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音乐在节目中一唱起,穿白衬衫蓝裤子、系着红领巾叼着冰棍的我,即穿过20年的光阴,跃然眼前。傻乎乎的样子,比大学校园“白衣飘飘的年代”,更直击心底。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些带着童真和幼时回忆的儿歌从记忆深处淡去。
和朋友交流,发现这个困惑不仅我有。重庆巴蜀中学副校长、年近60的特级语文教师唐良沐也困惑:“为中学生开文学讲座,谈到儿歌童谣,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作品……”一位40多岁的朋友告诉我,儿歌的歌词肯定是记不得了,但近年周杰伦一句“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让他翻捡出“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记忆;30多岁,和我同龄的一位朋友,面对我“熟悉的儿歌是那首?”的问题时,脱口而出的是:“我去上学校,背着炸药包,一拉绳,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似乎他们从未经历过摇头晃脑背诵“小老鼠上灯台”的时代;在试图和10多岁的“小朋友”讨论儿歌时,她们说:“阿姨,SHE有首老歌叫《比你贱》,您听了后我们再聊,不然没共同语言。”
于是,《小燕子》等经典儿歌更加离我渐行渐远,渐远渐淡。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唐良沐说,也不能全怪我们,现在大家都讲究一个“得”字,事事要“得”,那些清新淡雅的美感已经远走了,诗歌都在边缘化,何况儿歌?
他说:“现在儿歌创作队伍基本枯竭,儿童文学基本市场化,学生最中意的文学是魔幻小说,最中意的文化是动漫;现在,儿歌在早教市场不被看好,基本没有生存土壤和传播平台,家长以孩子会背诵唐诗为荣,觉得‘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上台面。”
对此,重庆文化局副局长、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则认为,虽然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动漫、电视、网络等冲击下,人们暂时忽略了儿歌童谣。但人们对生活的记忆是最高的审美形式,而儿歌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记忆,也是我们回忆童年最好的载体。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很多儿歌,比如“马兰开花二十一”等,证明儿歌这一意象性强,且育人从善的本真艺术形式,不会被时代淘汰。
针对目前不少“鼓励儿歌创作”的呼声,刘明华教授说,儿歌创作需要新机制鼓励,传统儿歌更需要国民共同重温。重温的不单纯是儿歌这一艺术形式本身,也不仅仅是纯真的童年,更重要的,是那些来自生活,最质朴、最本真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