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以奖代补”促农村薄弱校建设
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本报讯(记者 孙军)近日,青岛市政府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出台了相关意见,就中小学建设、学校布局、义务教育收费、教师队伍完善等方面提出了《青岛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计划》等具体实施办法。
据了解,尽管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但青岛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仍然较重。市、区优质教育资源数量相对不足,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滞后,特别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岛就学大量增加,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一些突出问题。据统计,目前青岛市小学和初中共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6.7万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5%。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入并对择校要求强烈,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
目前,青岛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还不能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体超编约8%,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教师配备不足,在农村音体美教师缺编约50%。
为此,青岛市提出要进一步改善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建设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青岛市政府要求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列入区市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切实予以落实,将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省《标准》的农村五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中小学进行资金奖励。加强新一轮初中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建设和规范化学校建设。
在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基础上,青岛市将逐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体检。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和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住宿生住宿费,为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政策,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完善和落实残疾学生救助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要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依法实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同时,青岛市将继续完善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