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学校试行“学生选老师”,有人认为是对学生的尊重,有人认为不够客观——
评价教师如何做到科学公正
学生投票选教师引争议
日前,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开始在初一年级英语、体育两门课程中试点“学生选老师”:先由老师给新学生试上一堂课,学生听课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投票,由此决定哪些老师担任该班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学校将根据学生的投票,现场确定教师的工作安排。老师们试讲课的内容,可以是“广告式”的自我推销,也可以只讲授一堂课,还可以组织班会、学生活动等。
“没有学生要”的老师,将被纳入聘用制方案的处理程序,或转到青羊区所属的教师管理中心接受培训,或转移到其他岗位不再任教。
第一场“赛课”结束后,初一(1)班36名学生对上课严谨的荣老师和活跃的赵老师作出了选择。最终,赵老师以31朵鲜花高额当选,成为孩子们新学期的英语老师。
荣老师坦言:“还是有一点失落,说明我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她认为,短短的15分钟并不代表自己失败,因为她也是个许多学生“狂热”喜欢的老师。对于“学生选老师”,荣老师说:“压力比较大。”而学生的感受则是“异常新鲜”。一名学生说:“要选就选自己喜欢的。”
据了解,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太小,看不出“这个老师是不是真的好老师”。他们希望学校也能赋予家长一定的投票权。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执行校长孙锐表示,这一改革目前只在该校一年级的英语、体育两门课程中试点,如效果显著,再在其他年级和科目铺开。
据了解,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将派专人全程跟踪该校“学生选老师”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如果效果比较好,将会考虑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了提高
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钟家强认为,学生选老师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另外,老师落选就意味着没有学生可教,在此压力下,每个老师都会在课程质量上下更多的功夫。
家长冯先生认为,在初中阶段,兴趣还是更关键一些。“学生选老师”有利于新生熟悉新环境,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说:“学生选择老师,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
青羊区教育局相关人员表示,对教师的评价,不应该是校长、专家说了算,学生也有发言权,特别是已经有一定判断能力的中学生。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试讲,了解老师、选择老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外,教育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对老师有压力是好事,有压力才有竞争,才能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一位网友则在网上发表评论说,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要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己选老师,这样,在师生配置上由“包办婚姻”变成了“自由恋爱”,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空间。
还有人认为,教育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服务,一种帮助学生成功发展的公共产品。推进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重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课程和教师选择的自由度。“学生选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谁选谁的变化,它体现了对学生主人地位的认同,有助于推进教育民主进程。从“老师选学生”到“学生选老师”,反映了一种“校园民主”的进步。
对教师评价应客观公正
四川省一位教育专家认为,“学生选老师”,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促进教师提升的角度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学生要了解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时间就能做到的。另外,学生选择教师的标准不清晰、不统一、不科学,容易造成混乱。
有网友认为,看一项决策应不应该推出,看一个创新符不符合规律,不能仅仅从现象上去分析。未成年的学生,在法律上还是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完全的选择和决定权利。
据成都市一位中学教师透露,“学生选老师”事件在教师圈内引起不少争议和讨论。一方面,老师们感觉压力很大,影响情绪,打击了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不认同这种评价方式,觉得不够客观,过于简单粗糙。“评价教师,应该慎之又慎。”
成都市文翁实验学校副校长严寒认为,孩子年龄较小,在选老师时多半是根据感性认识加以选择。比如说,外表温柔、要求不严的老师,容易受到学生欢迎。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固然是好事,但是,严格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很有好处的。
严寒表示,教师的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坚持一定的教学规律,而不是讨孩子们喜欢。在这一评价方式的引导下,如果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趣味,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四川省教育学院刘裕权教授认为,当前的“教师评价”略显单一:社会重视升学率的时候,教师的应试能力摆在第一位;社会重视师德了,师德问题就至高无上。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发展性的,涉及教师的学术、思想、道德、教学能力、个人爱好等方方面面。
他还表示,对教师的评价应该从善良的角度出发,坚持客观的标准。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价应该体现学校对教师发展的引领和导向,而不仅仅是行政上的管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他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有的教师一出道就“锋芒毕露”,有的教师却是“大器晚成”,这就需要学校给予不同的机会。(本报记者 李益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