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新闻资讯 -> 热点关注 -> 文章内容
恢复高考30年:高考改革 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8-22 16:32:52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高考制度本身的改革,而没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的配套改革,高考改革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毫无疑问,高考制度本身也需要改革,既要改革内容,也要改革形式

 

高考改革,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恢复高考制度30年,改革从未间断。从宏观来看,高考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录取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就中观而言,考试制度改革又可分为高考内容改革、高考形式改革、命题方式改革、高考时间改革等四个层面。从微观而言,高考形式改革,从“统一考试”这座“独木桥”发展到“免试保送”、“自主招生”、“分省命题”等多种形式的“立交桥”。

  以全国统考为基础

  从世界范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基准甄选型,以美国为代表;二是资格认定型,以英、法、德为代表;三是开放升学型,以加拿大为代表;四是考试竞争型,以日、韩为代表。就上述四种类型而言,我国的高考显然属于考试竞争型,即以国家统一高考为主要形式,以高考分数为录取依据。

  我国自1952年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以来,一直采取的就是“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文革”十年废除高考,取消统一考试制,实行推荐制。1977年恢复高考,又实行统考制这种形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各种高考形式改革层出不穷,但没有改变统一高考的基础。这是因为在法治还不健全、诚信尚未建立的“国情”下,实行统一高考,尽管有诸多弊端,但仍然是激励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导航器,促进社会流动的加速器,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压器。

  实践证明,统一高考制度符合我国的实际,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将是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形式。但这种选拔形式也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搞统一考试,组织工作量非常大,这就注定了高考只能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考试成绩仅限于当年当次有效,即对考生实行“一考定终身”;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个高校,选择录取学生有不同的标准,现代社会条件下的高中毕业生也是各有所长,而全国统一高考却是用统一的试题去衡量各不相同的学生,用全国统一的标准代替各个高校的不同标准,这不仅无法照顾和满足各个高校对生源的特别要求,也无法考查和发现不同考生的真实才能和发展潜质;再次,由于是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同时有千万考生参加高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选的考试方式只能是笔试,口试、面试则很难进行。众所周知,口试、面试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几乎不亚于笔试,因为口试、面试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坚持全国统一考试并不断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的同时,教育界开始探索其他形式,以弥补其不足。

  让免试保送制度走好

  面对统一高考这座“独木桥”日益拥挤的状况,1984年教育部首先在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等高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验,取得了初步经验。1985年全国又有72所高校参与保送生制度试点。在进行试验、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于1985年12月31日颁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试招中学保送生工作的通知》,随《通知》下发的还有两个附件:《关于1986年普通高等学校试招中学保送生的意见》和《1986年试招中学保送生的高等学校名单》。这些文件规定了保送生的保送条件,明确指出保送生可以不参加高考。1988年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对招收保送生的比例作了具体规定。此举打破了统一考试一统天下的格局,在统一考试入学的渠道之外,又增加了免试保送入学的新通道。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到2000年,共有10万名高中毕业生通过保送生制度走进大学。

  应该说,针对部分有特殊才能或特别优秀的学生,由中学推荐,高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而直接进入高校,克服高考“唯分数论”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的弊端,确实为优秀中学毕业生上大学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这是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旨在改变“分数第一”、“分数至上”给不拘一格选人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在让人们接受其他合理标准,并不一定以分数定乾坤。保送几个人,激励大批人,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因而在试行初期,收到了良好成效。然而在其后的推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缺乏严格自律、缺乏社会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问题,败坏了保送生制度的声誉。为此,教育部从1999年规定,凡保送生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并从2001年起,将每年2万名保送生的规模压缩至5000人。

  依笔者之见,保送生制度应该保送那些成绩特别优异,能够考上大学,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上不起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推荐中学缴(集资)一部分学费,大学减免一部分学费,保送生个人通过国家贷款或勤工俭学自筹一部分生活费,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有效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的一条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保送生制度的创新。

  自主招生稳步发展

  自主招生,作为高校选才的另一途径,被喻为高考改革的破冰之旅。综观世界各国高校自主招生,按其自主程度,大致分为完全自主、半自主及统考前提下的自主等三种类型。我国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大部分高校均是统考前提下的自主,即自主招收的学生仍须参加高考,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才予以录取。

  说到高校自主招生,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并不是无迹可循。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高校就普遍实行自主招考录取新生,这既是清末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自然延续,也是这一时期大学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此期间的高校有很大的招生自主权,完全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制定录取标准选拔考生,许多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得以破格录取,如卢冀野之入东南大学,钱钟书、吴晗之入清华大学,臧克家之入青岛大学等,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名家大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完成,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逐步单一,高校招生亦随之走向统一。

  改革开放时期最先试行自主招考的是走在高考改革前列的上海市。2001年教育部在江苏三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拿出5%的比例进行自主招生,通过笔试和面试两轮考试确定自主招生的对象,但入选考生依然要参加全国统考。2004年,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数目进一步扩大到28所。到2007年,参加自主招生的重点大学增至59所。

  2005年上海市三所民办高校(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拿出部分招生名额,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

  本专分考分层选拔

  为了解决一张试卷从北大清华考到高职高专的弊端,广西于2002年高考首次实行本、专科考试分考,本科高考于7月举行,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结束后,未被录取的学生再报名参加专科考试。专科高考于9月举行,专科考试的试题由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组织命题。考生分开报名,分开考试,分开录取。

  试行本、专科高考分考,实质上是进行分层考试。过去一套试卷本专科通用,专科只能录取本科淘汰的学生,大量考生明知考不上本科,也盲目按照本科要求复习,徒然增加负担。本专分考,有利于专科院校根据自身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

  然而,目前只有广西敢吃螃蟹,由此亦招致众多非议:一是两次考试成绩无法通用。因为本、专科考试内容不同,计分办法也不同,两考的成绩不能交叉使用,本科成绩只能用于本科录取,专科成绩只能用于专科录取。二是本、专科两次考试的截然分开,增加了考务组织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了考生的精神压力,社会对此反应强烈。为此,2003年广西在2002年高考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专科的必考科目试题套用本科必考科目的试题,专科考试与本科考试紧紧相连。到了2005年本、专科考试又重归合一。

  由此看来,本、专分考,还有待人们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无论如何,分类考试毕竟是未来高考形式改革的一个理想目标。

  探索高考形式改革

  为了解决统一高考“一考定终身”之弊,春季高考作为高考形式改革的又一尝试,在新世纪初开始试点。参与春季高考试点的有天津、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5个省市区。设立春季高考的初衷是:其一,一年两考,缓解了夏季一次高考对考生的压力,增加了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鼓励一部分社会青年继续深造,从而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其二,春季高考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学升学的压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其三,春季高考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机遇,为学校探索实行学分制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加快专业改造,促进高校加快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就其设立的初衷来看,方向是正确的,但实施的效果出乎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安徽、内蒙古相继停止,北京2006年宣布停止。春季高考之所以不如人意的原因在于招生院校重点大学少,热门专业少,导致招生人数少、报名人数少、报到人数少,还有管理成本高、毕业时间颠倒、工作不好找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如此,但高考的改革仍未停步。2007年有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入新课程高考。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限制,海南将基础会考成绩以10%计入高考总成绩,就是打破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唯一依据的条框,是否录取还要参考会考成绩,这就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另外,分省命题的有益尝试也改变了“一卷考全国”的沉疴。

  41年前废除高考和30年前恢复高考,这一废一复,正好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人类对考试认识的密切关联:对考试内部诸要素认识的深与浅,决定着考试质量的高与低;对考试与外部关系认识的是与非,决定着考试的存与废。随着人类对考试认识的逐步深入,遵循考试的规律性,把握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考试内容的科学性、考试形式的有效性,我国的考试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考试改革才可能尽善尽美。(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 但昭彬)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新闻 · 热点关注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自学考试 · 综合新闻
· 招生考试
热门文章
· [推荐] 63.8%受访者认为高..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相关文章
· 陈重华关注流动人口高考难..
· 新疆2011年高考恢复暂停4年..
· 四川是否恢复高考英语听力..
· 四川省2011年高考外语恢复..
· 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建议恢..
· 北师大送别恢复高考首位作..
· 恢复高考第一位作文出题人..
· 湖北今年高考恢复AB卷 4月..
· 马来西亚将部分叫停用英语..
· 日本企业界向政府提议恢复..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