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基础教育 -> 家长频道 -> 成长顾问 -> 文章内容
王智:一个没有秘密的人是很危险的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6-26 14:01:36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王智:一个没有秘密的人是很危险的
(王智:著名心理教练、管理培训专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尚》特邀心理嘉宾,凤凰卫视“2006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特邀专家评委。北京大智资元文化发展中心首席心理教练)

广州南都周刊记者 彭晓芸

南都周刊:现在有一个现象,网络上出现专门的版块或网站,供人们倾诉内心的秘密,其特点是匿名,使用公共ID或者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总之就是强调了这种倾诉渠道的私密性。网络出现这样的空间,是基于大众或者网民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王智:从网站这个角度来讲,它迎合了普通大众的一种心理需求。第一,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种想要了解别人和被别人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是从健康心态来讲的。第二,是从社会现实来讲,有很多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焦虑或者情感的困惑。对于心态不够健康的人,或者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人,更需要一种空间去释放自己的心理压抑、去消解心理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个人经历。我觉得网站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满足两类人的需求:一类是健康的人,一类是比较不健康的人。
如果从心理健康的指数来说,没有一个人的心理是100分的健康,或者是0分的不健康,大多都是介于1和99分之间。网站这样的栏目设置实际上是满足了大多数人释放自我的欲望,透过这种方式毫无顾忌地去表达内心的隐私,听取别人的一些评价或看法,这是表达自我的一种途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渠道和方式往往是不被环境许可的,或者说我们缺少一个安全的环境去表达和交流。

南都周刊: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怎么倾诉内心的秘密?现在有了网络这个载体,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之后,人们的心理需求跟过去相比是不是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王智:我觉得,网络这种形式的诞生,和人的心理需求的提高是应运而生的关系。倒退回去,大众的生活再回到二十年、三十前,也许那个时候没有网络的途径,可能我们会有别的方式去倾诉个人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的需求。在过去二十年,我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关系的质量、人际交流的频度比现在更加深入和亲密,人际间的信任感很厚重。而现在的人们,由于节奏变快、压力剧增和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人际关系变得很脆弱,很难去找到合适的人去倾诉你内心的感受。一个是对方没有时间,或者对方不一定愿意,我今天心情很郁闷,我想跟你倾诉我的烦恼,但是我会担心你是否愿意听我倾诉,另外我担心跟你倾诉完了以后被你知道,会成为是非流言传播的途径。
综合来讲,现代人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个人的心理安全度是越来越低的,传统的方式很难满足个人的需求,通过网络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褪去白天的面具,呈现本色的自我。那个时候是个人自我感觉得到释放的一种快乐,这个过程本身会达到一个心理的满足度,以及获得释放之后的轻松感。

南都周刊:就是说现在的人际关系,相对于过去来说人们会更考虑保护个人隐私,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同时,信任度也可能降低了?

王智:当然了,整个社会的公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逐渐降低的。古代在安民富足的社会里有路不拾遗的美德,现在大众思维观念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和心态的不健全,导致整个社会的心态,社会个体缺少一种生存的安全感,个人缺少建构自己幸福人际关系的能力。
对很多人来讲,我们都处在一个生存线上,为了生存去挣扎。对心理的关注,安全感的诉求,人际关系的建设,一方面从客观上讲,我们没有能力去建构一种获得心理安全、生命质量更好的人际关系,第二方面,从整个社会关系的普遍意义上来讲,社会关系变得复杂而脆弱,复杂是说人际关系因为各种目的纠缠在一起,过去有可能因为友谊成为一百年的朋友,现在很困难,甚至夫妻关系、情感都变得很脆弱,更多的是人际关系上掺杂了很多目的,每个人缺少对他人的信任,也使得我们学会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种自我防卫的心理。

南都周刊:在这些网站上,版块设置是供人说倾诉内心的秘密,但是我们观察了几个网站之后,发现其内容多数都是跟性相关,谈的都是个人的一些性经历、性体验,包括涉及到同性恋、婚外情、一夜情、甚至换偶等等一系列话题。为什么关于秘密的概念在网民这里最终会落实到性上面?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性这个话题仍然是禁忌吗?

王智:当然,这个话题对中国人来说是讳莫如深的,一方面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世俗所形成的观念。我们看待SEX的观念是,它是很低级的、肮脏的、难登大雅之堂的。包括我们的性教育也是一个败笔,中学上生理卫生课的时候,每当讲到这一个章节老师就说学生自己看吧,给青春期的学生留下一个灰色的心理阴影。
在社会习俗层面,人们把SEX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作风品行、社会形象混在一起。
总之,中国人对SEX方面是处于蒙昧和无知的心态。尽管新生代的年轻一代对SEX不再那么食古不化,却没有一个全面健康的科学的性观念和性认识。
而现实当中,从真实的个体生命来讲,SEX又是每个人获得幸福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或者是去拒绝SEX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对SEX的心态方面来看,我们是一种猥琐而矛盾的心态,既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性需要,表达自己的喜欢;可内心又强烈的渴求,这样形成自我的矛盾纠结和心理冲突,这种冲突越强烈,对人产生的痛苦就越大。这种痛苦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情绪,我们需要用一个方式和渠道把它释放出来。刚好网站这个平台就给个人提供了对SEX方面隐晦表达的一个空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让每个人能够畅所欲言地去表达,他至少有一个释放的空间,这里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很难评估个体的差异。
一方面在上面进行表达的人有一种自我满足的快感,他觉得非常的Open、非常的释然。
从读者来讲,为什么这样的网站受到这样的追捧和欢迎?我觉得另一方面是满足了其他看客、网友的需求,了解别人的隐私、了解别人所谓的隐秘生活过程当中的细节,是每个人阴暗的心理需求。大众都有窥私欲,窥探别人对某些人来说能带来快乐,所以说网路上的性描述满足了当事人和网友的双重心理需求。因此这样的网站特别容易火,特别是一些好的帖子,跟帖量很高,会成为版主、超级明星。因为他的文笔、他描述的过程满足了很多人这方面的需求。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人什么人最多?中国最大的民族是哪个民族?他们开玩笑说第一大族是不快乐族,因为大家都不开心,活得很快乐,有钱的,没钱的,有权的,没权的,都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烦恼。第二就是钱包不足,钱不够花带来的压力。第三个民族就是所谓的性不满足。
这些都有它的心理社会原因,其实性对一个家庭的良性运作,或者是恋爱婚姻幸福是一个支柱。有人剖析幸福的婚姻有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叫激情,第二个支柱叫亲密,第三个支柱就是所谓的承诺,基督教里面叫委身、承诺。
这是一个金三角,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很大就是来自于两性身心的性和谐、娱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可是中国人的文化中谈性色变、羞于启齿。这种价值观使得我们每个人就会像小孩放炮一样,又想又怕。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加了一个紧箍咒,使我们有个原罪感,觉得谈这个事是不道德的,如果是一个正人君子谈这个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是不健康的。可是我们也无法回避它的需要,所以,这是这样的网站和专栏能够获得大众亲睐的个体心理需求。

南都周刊:像这个现象,它里面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说,网络上面所倾诉的东西,可能以一种个人隐私的方式在倾诉,但是毕竟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所以上面几乎就是什么样的内容都有,可能会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经验、个人体验、身边的朋友、人际关系里面获得的信息来源有很大的差异,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它那上面写得那么多,好象已经把中国人性的关系、性的体验写得非常开放了,都是在描述他有过多少性伴侣、描述同性恋、婚外恋、一夜情、换偶的,这些东西在挑战着我们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惯性,我们也在怀疑,到底是该把它当成个人隐私来看还是当做文学作品来看?

王智:这就像《红楼梦》一样,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每个人的出发点、视角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我个人觉得,为什么这里面的内容跟现实有差距性,是因为,现实当中,如果你把当中的主角跟现实中的某一个人对应,似乎觉得不可思议,肯定不会是这样的。但是它又戏剧般地揭露了人性的另外一个可能性,就像宋明理学家,中国的儒家哲学到了宋明以后,封建朝廷的文人就开始把它变成奴役百姓的工具,宋明时期的理学家,表面上满嘴的仁义道德,但是一肚子男盗女娼,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
为什么大众很亲睐它?因为它上面描写的内容跟现实当中越有很大的反差、越离奇、越不可思议,越能够激起网民的心理满足。越夸张、越离奇,越能够激发心理上的好奇心,这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我觉得从大众的个体生活来讲。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它,如果你是一个很容易信以为真的人,你就会以此来形成你的刻板印象,对应你生活中交际的一些人,可能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一些障碍。因为你会形成你的价值观、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你身边的人,也许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一种妨碍。
或许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调味品,或者以调侃的心态去看待。像小说一样,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许一笑之后还可以增广异闻,还有点帮助,未尝不可。我比较主张大众用正向思维、用一种娱乐性的思维、调侃的氛围去看待这个东西,你看这篇文章挺好、挺喜欢的,或者你也觉得获得某种利益,某种快乐,我觉得也未尝不可,它对我们的身心有一种奇异的帮助。我们首先不从道德的角度,所谓的对和错,应该和不应该,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可能你就会丧失很多美感,就会剥夺掉你很多正面的体验。所以我觉得不妨用一种娱乐的心态、一种宽容的方式去看这个东西,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南都周刊:所以就变成了,网络上面所呈现出来的跟性学专家他们根据日常生活所做的调查,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带来一定的观念上的冲击。

王智:社会学家关注的是社会群体共通的行为规范、行为标准,他是不关注个体的,而心理学是关注个体的,他们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某一个个体,你看到这个栏目,如果你获得一种开心、快乐的体验是好事,在我们心理学家看来是好事,你开心为什么不好?难道说看完之后需要自杀那就是好事吗?
我觉得关键是选择用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看待这些文章、看待这些栏目。这种网站的存在本身是中性的,不一定说是非常好的或者是一定是歌功颂德、帮助社会进步等等,它也不一定有这个积极意义,它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平台,刚好我看到了,刚好有一个故事,因缘际会发过去了,别人看到了,我就挺开心的。一连串的机缘巧合,在你看到这个文章以后你是怎么看的,这是个人的心态选择。从媒体角度讲,还是从大众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有一种开放式的,宽容性的,同情的了解,甚至是娱乐调侃的心态来看,开心就多看几眼,不开心立马走人。不需要那么复杂,给它们加注很多的定义。

南都周刊:就是说你根本没办法定义它究竟是现实存在还是虚拟的东西,你也没有办法通过看这样一些描述就说明现实生活当中有局部的性放纵存在,我们没办法也没必要下这些结论?

王智:这个东西亦假亦真,它有可能存在有可能不存在,一个冠冕堂皇的领导干部,有可能晚上下班以后,月黑风高之夜,可能会去偷女生的内衣内裤,这是很有可能的。人的人格是有多重层面的。可能有真实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就看写文章的人的心态了,从故事本身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的心态是什么。从心理学上来看,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在情感上老是失恋、老是失意、在逃避,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己的生命不被别人接受,自己不被喜欢。她感到很沮丧,她想反正我不被喜欢,无所谓了,我也没有任何本钱。她就转向唯一的SEX这方面,希望通过这方面获得别人的重视和注目。她靠这个来获得自尊,她会做很多事情,然后她果然发现,男人都是很好色的,她果然通过这个证明了自己的成就感。她也可能会演绎出很多故事来。
从这个层面上讲,这个女孩子的行为,是不健康的行为。对她自己的心灵会造成很多负面的伤害,她发现到最终没有一个男人是因为爱她这个人为她做些事情,只是为了某些交易或者占她的便宜做的。
所以说,就这个事情来讲,很难有一个一定的结论,除非你确定了从哪个角度看,从你选择的角度决定了你评估它的结论。

南都周刊:国外有一些网站,名字叫“I make mistakes ”,“我犯错了”,它给人的是一个忏悔的机会,诉说你曾经犯过什么错误。现在我们观察到国内这些网站虽说是诉说秘密,但这些秘密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性方面。当然也有其他的帖子,让人看起来感觉很纯情的,比如说他小时候偷了父母的钱买了什么玩具之类的,这样的帖子也有,就是相对比较少。中国人关于秘密这个概念是不是很容易定义在性上面?但是真正属于心灵的秘密究竟会包含些什么内容?

王智:对。我们中国人关于秘密,可能比较聚焦在财、色两方面。秘密当然也包含着SEX,但是秘密的内涵肯定大于SEX。国外的网站更多的是我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来忏悔。我也偶尔在上面看到一些女孩子涉世不深,她也忏悔,后面特别注明说,我请求大哥大姐看到我的故事的时候一定不要笑我,她发帖子的方式其实是自己在自我疗伤、是一种平衡的方式。这是一种很健康的方式去忏悔,包括一些人可能有宗教信仰,他做了错事以后向神、上帝去忏悔,这本身是一种健康的方式,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再一个,秘密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讲,我们对秘密有几个定义把它给神秘化了,或者说对它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认为秘密是不好的。首先我们从伦理上给它打了一个错号。你有什么秘密,是秘而不宣的、不能示人的。过去的秘密是偷鸡摸狗、男盗女娼,不可告人的、羞于启齿的。
第二:是说秘密不能跟别人分享,一旦知道以后会导致很多不好的结果。被人瞧不起、被别人利用等等。
第三:我们认为,一个人拥有秘密是不美好的象征。
我认为这是中国人对秘密的价值观比较偏颇,不太健康。这是中国人对秘密的误解。而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的秘密就是一个人自我的界限。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现在提倡民主社会,尊重个人的隐私权,我的隐私就是我的秘密,你有你的秘密,我有我的秘密。我可以不告诉你关于我的秘密,我也可以拒绝你来探求我的秘密。这就体现出人和人之间健康、独立的一种人际防护墙。一个没有秘密的人是很危险的。

南都周刊:因此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真正能够守住自己内心秘密的人,他的心理是相对比较健康的。个人的独特性和人格心理的个体性,注定了在交往中如何把握内心的秘密,人格也逐渐变得成熟、独立起来。没有了秘密,人心里会很空,并产生枯竭感;而内心的隐秘则能增加人的厚重感,体味精神上的享受。

王智:应该说这样的人,他的心理成熟度是更高一点。没有秘密的人,或者换句话说他是没有自我界限的人,这是心理学上非常强调的一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标或标尺就是一个人有没有一个适度的人的界限,一个没有秘密的人,界限容易模糊掉。一方面这种人很容易喜好探求别人的隐私,主动去索求别人的。第二个,他自己的秘密经常被别人侵犯,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模糊了。这种界限通常有四种:一个方面就是身体的方面,也就是性方面不受侵犯,
第二个是他的情绪的界限,第三个是思想的界限,第四个是精神的界限。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别人否定。这是个人自我的疆域,所以说秘密本身来讲它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一个人拥有过多的秘密是一个负担,如果一个人毫无秘密也是一个悲剧。

南都周刊: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网络来倾诉秘密,它是否在心理上面满足了人们又保守秘密但是又需要一个倾诉渠道的心理诉求?
王智:这里面比较复杂。我可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关于我自己一个很开心的经历,比如说我在现实生活当中我可能活得不是很精彩,没有成就感,挺沮丧的。但是我在SEX方面有一次很好的经历,我企图发表以后能够获得网友的支持和跟帖。这时候我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我的秘密,但是我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这是一种心态。
第二种心态就是,可能是一种忏悔、一种自我赎罪的心态。我做了一件错事,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跟别人表达,我觉得他们都不愿意原谅我,我就跟所有人表达,就像佛一样,佛说他爱众生,其实谁也没爱,你也不知道他爱谁,我跟很多人讲,等于跟一个人也没有讲一样,因为他们不认识我,这种方式是释放自己压力的选择。
第三种心态,可能是一种自我的幻想。有一些帖子是假的,他编的,一看就是编的,有的人甚至特意制造出一些乱伦现象,畸恋什么的,纯粹是为了满足他变态的心理需求,内心紊乱的需求在上面进行释放。很难去讲,只能举一些例子讲可能会好一点。

南都周刊:这里有一些例子,比如说他在生活当中对自己最亲密的另一半也不能说的事情,比如说他对最亲密的另一半在性方面的不满意,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跟另一半去沟通,他会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

王智:这是自我平衡,不说难受、不吐不快,说出来也不一定快乐,但是他愿意在这里面表达。因为谁也不认识,我有安全感。这是网络的基本物理特性决定了他敢这么做,他觉得可以让自己舒服一点,缓解一下心理压力,但真正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也未必有好的效果。很多人仅仅是宣泄,有一部分是宣泄,有一部分是看客,窥探别人,宣泄自己,自我满足,很多时候叫意淫,他是通过想象来释放自己。

南都周刊:您是长期关注情感问题、关注婚姻问题的专家,无论从我们所说的这些网站上面帖子的整体印象来说,还是目前的影视剧,媒体报道抑或现实生活中的离婚率来看,当代人面临的情感危机、婚姻危机比过去的几十年是不是要严重一些?人们既渴求安全和信任,仍然盼望相濡以沫,天长地久,但是个人心理又比较脆弱。

王智:当然,肯定是这样。现在社会结构不稳定,中国处于转型社会,巨大的社会变迁也导致了个体心态的浮躁、波动不安、没有安全感等等。所以我们现代人有一个心理和思维上的悖论,是矛盾的。一方面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分崩离析,缺少一种安全感,使得我们对婚姻和情感的需求比较迫切,需求上的加大,我们希望它更好。我要有一个完美、幸福的婚姻做支撑。可是一方面我们自己内心缺少安全感、缺少付出、缺少经营的智慧,使得我们的情感关系或者婚姻关系往往搞得很糟糕。对婚姻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像两个过冬的刺猬一样,因为害怕寒冷而靠近一点,可以彼此取暖,结果却因为不了解对方,用自己身上的刺伤害了对方。现代婚姻有很多波动因素,比过去充满了更大的挑战性。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过去二十年前大家婚姻很稳定,就一定是幸福的吗?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去猜测。今天的人,由于社会开放,个体、自我的需求提升,大家都更关注心灵的需要,我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不满我们就希望做改变。个体对情感的需求以及需求的质量大为增加,所以我们不再去为容忍某一个婚姻而去牺牲自我,这是一个社会现象。
第二个是说,从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讲,过去我们觉得一个人结婚、离婚是社会的耻辱、家庭的耻辱、父母的耻辱。现在这种感觉已经大大降低,如果你觉得不幸福可以离婚,特别是《新婚姻法》主张大家结婚和离婚的权利。整个社会的舆论、价值观对于离婚的羞耻感和谴责的力度在降低。也许大家觉得如果婚姻不幸福离婚也没有什么事。从消极意义上讲,激发了大家对挫折和痛苦的忍耐度的降低,一不合适就分手,年轻人越来越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再找人,社会道德和社会舆论对婚姻稳固度的要求在逐渐减弱。

南都周刊:可以说现代人欲望的满足更加容易达到了,不必背负太多的道德枷锁,但是他同时也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他的焦虑感、浮躁感都加强了,但是幸福感反而削弱了。

王智:整个社会经济在朝向一个物质化的追求,从婚姻和家庭来讲,我们更加注重婚姻和情感的硬件。包括选择伴侣上我们都在考量对方的硬件怎么样、外在条件,可是我们忽略了对方的内在素质和婚姻的软件建设。我们看到一对夫妻结婚,他们物质层面的拥有更加豪华、更加方便,硬件越来越好,可是软件却越来越被忽略。而婚姻恰恰是一个靠软件来运作的系统,两个人的软件是什么?就是两个人的沟通、价值观的趋同,对于幸福生活的愿景,两个人是不是有一个良好沟通的方式,两个人是不是愿意容忍和接纳对方。这些都是跟人的心灵软件相关的,而恰恰不是你的学术、外在能力、金钱多寡,跟这些没有多少关系,婚姻的幸福感、情感满足度跟外在能力素质没有任何关系。可是我们大众的思维都放在了门当户对、物质条件、学历背景、薪水收入,我们都放在这个方面,所以给我们的婚姻必然注下了一个悲剧的注脚,现在很多人结婚的时候非常好,结婚以后越来越差。
这些背景足以能够解构婚姻,情感的稳固度,离婚率在不断攀高,跟这些方面都有关系。
还有一方面就是SEX方面的。这块也很重要,也是极大的影响因素。有专家研究发现,现在离婚率当中,几乎达到了四分之一的离婚是跟SEX有关系的。去年全国有一个官司是关于一个妻子向法院提出离婚,离婚的理由是丈夫跟她没法过性生活,就是这个理由。过去经常说的就是感情不合、感情破裂。现在是注重人权,性是一个权利、一个需求。能把这个直接作为一个理由,是一个社会开放、公民权利成熟度、刺激性苏醒的表现。
南都周刊:您作为一个心理专家,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心理咨询师。我们现在提出来讨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满足大众心理诉求的一个特殊载体,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倾诉的渠道,如果真正出了心理问题,我们现在是不是还是不太信任心理医生?或者是我们还欠缺这样的条件呢?导致我们没有找心理医生的习惯。

王智:这是因人而异的。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当自己在身心方面出现问题,想到要去找专家或者是机构去帮助自己解决的话,意识和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真正有这个需求、有这个意识的还是极少数,就是有过良好教育背景的白领阶层,在这些白领当中,有这种自觉意识的,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概率是很低的。
大家不愿意去找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跟他的意识观念有关系。他觉得是一件丑事,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古人讲讳疾忌医,特别是心病。
第二个,他知道看心理医生是要付费的,他没有这个消费意识。如果有免费的他可以去考察一下,可以去咨询一下,一旦是收费的很多人就拒绝了。
在国外是很正常的,在国外,一般的成功人士、商务人士都有私人教练,你有网球教练,我有高尔夫教练,我有心理教练,有心理教练是很荣光的事情。在中国说我有心理医生,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会被人看不起,这是一个社会观念和消费能力的事情。
第三个是,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和社会医疗机构,整个的水准和职业形象也没有建立起来。大家对于医疗或者心理医生的概念还是停留在白大褂,一脸的严肃、冷漠的表情、专业的形象。其实,这点跟我们国家心理教育、心理卫生、从社会机构到社会资源的极度不完善是有关系的。在美国、香港、台湾,以台湾、香港为例,比我们内陆要先进20年左右。
在香港台湾,当大众遭受心理危机的时候:
第一个寻求帮助的是社会的工作机构,义工组织,他们在每个小区、每一个社团、类似于各种组织里面都会有社会工作者,这是社会心理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就是专业的心理机构、心理专家在帮助。
第三道防线就是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是所谓的精神病院。
你说我今天心情很烦,我不知道该找谁去。我生病感冒了知道要打针、吃感冒药,甚至家里备一点药也可以。可是心理方面,对中国人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二个,也觉得从面子上过不去,过不了面子这一关,原因比较复杂。

南都周刊:比较复杂,包括对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信任度也没有建立起来,觉得心理医生也不过是如此,或者是认为他们想说的话,其实都能够想象得到,他觉得相当于找一个朋友差不多?

王智:大众对心理医生信任度的建立的前提是两个:
第一个是了解,不如果不了解你能帮我做什么?我怎么信任你?
第二个是,我要能够找到信任的人。
比如说,现在我家里失火了,我第一个知道打电话给119年,我知道该找谁去。可是现在你让我找谁去?医院下班了啊,半夜我想自杀,找谁去?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支持的体系不够完善,因为不够完善,我觉得跟我没关系,我怎么信任他?一开始不新鲜,但是我发现我身边某一个朋友因为情感问题导致心理的疾病,结果被别人救助了,被某个社工组织或者是心理医生帮助他好了,他觉得可以信任。一方面是我们缺少对他的了解,第二方面是我们缺少可以信任的案例。这是很重要的。

南都周刊:这个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王智:前天我看《对话》节目,看到广州有一个小男孩,三十多岁,他以前是个黑仔,就是做坏事的。被公安局判刑了,出来了以后做公益自杀干预的项目,救了很多人的命,建立了很多的组织。广州市团委专门给他提供很多社会资源,《对话》节目专门采访他,好象叫小胖。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如果有人心理上遇到危机,遭遇了挫折,我想自杀前跟小胖说说话。这就是好事,可是我身边没有这个人的存在,不能说等到明天我去看心理医生,对于很多心理上出现障碍的人来讲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南都周刊:据报道,在我国,目前估计有超过3000万人抑郁症患者,但是接受治疗的不到十分之一。由于得不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抑郁症病的复发率高达85%,抑郁症病人自杀率高达15%!
王智:很多,我们4月21号晚上,我应邀参加《时尚健康》在北京主办的一台叫“抵抗抑郁快乐人生”的晚会,很多港台的心理健康大使,苏有朋、林心如、黄健翔他们都去主持那个晚会。其实抑郁症心里已经很可怕了,在我国的心理疾病中是排第二位的,引起死亡率是最高的,第一位是癌症,第二位就是心理疾病,就是抑郁症。每年抑郁症自杀几率很高,你可以查那个网。北京有个回龙观,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叫费迪朋博士,一个老外博士,防护自杀干预的。

南都周刊:整个心理问题的状况是越来越逼近了我们平常所讲的普通人、健康人的人群了?

王智:对。每个人的心理都可能有不健康的方面,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一生当中都有三到四次的概率遭遇心理危机。这方面有很多,比如说亲人的离世、亲人的意外死亡,婚姻的破裂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们心理危机的刺激因子。每个人都有可能性,不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这样的概率。如果一个人遭遇这样的事件之后,他有没有一个心理预警的自我防护的体系?如果他没有这个建设的话,他可能当时会疯狂、会崩溃的。

南都周刊:一方面要自救,一方面能够寻求外力的帮助?

王智:对,自助和他助。大众的心理防护能力是很薄弱的,包括我们救人都不知道怎么救,方式都是错误的。心理上更是不知所措了,当心理遭遇危机的时候要么是放纵,要么是酗酒,甚至走向斜路都有可能。

南都周刊:我们关注的整个问题,虽然我们是从网络上面的现象出发但是最终我们落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还是要关注现实生活当中个人的心理健康?

王智:当然是这样,每个人都要关注自己,每个人都要关注自我,自我体恤、珍爱自我是每个人生命不可推卸的选择,因为你不这样做的话,你有可能会承受很多的悲剧。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学前教育 · 成长顾问
· 心里辅导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