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高考 -> 复习指导 -> 文科综合 -> 文章内容
冲刺备考:名师解读2007年文科综高考大纲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4-20 14:44:48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日前,《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台,考试大纲对控制高考命题、引领考试方向、体现教育功能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今年高考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8日,记者请哈师大附中高三把关教师进行解读。

  地理:突出能力测试

  解读名师:哈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闫凯东

  考纲变化:

   今年文科综合地理考纲总体来说,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没有变化。地理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符合考试中心一贯强调的“稳中求变”的高考思想,共有三处变化:一是将“资源问题”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是将“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改为“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三是删去了“世界粮食问题”。

   地理考试大纲的特点是:一是突出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纲仍旧强调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强调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是考试范围涵盖中学高、初中阶段全部内容,即考查知识点由四大板块(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八本教材组成,重点知识突出。

   三是试卷组卷形势与往年类似: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等题型。文科综合3科分值比例仍大致为1:1:1。试题难度包括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和难题(约20%),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估计地理分数和题型类型仍为文综前11题为地理的选择题。综合题第36题(或增加37题)为地理题,分值为36分,最后一道39题(或40题)应该是3个学科综合在一起的,地理在其中应该占20分。这样地理整体的分数应为选择题44分,综合题56 分。

  复习建议:

  目前考生复习大体均处在一轮结束,一模正在进行中,此时复习一是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查缺补漏。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

  二是演练历年高考真题(尤其近两年)。深刻体会出题者的用意,领会的命题者的思想(近几年一直稳定、统一),演练真题目的是掌握如何才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分析高考题是如何考查思维,体现能力的。

  三是注重文字表述能力培养。地理试卷综合题分值为56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表述思路清楚,书写要注意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历史:三种题型不变

  解读名师:哈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吕静

  考纲变化:

   考试大纲中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较去年基本不变。从能力要求看它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让我们直接联想到选择题中还会出现用具体史料(引用来的史料)指向下对ABCD做判断的模式,问答题中的“材料解析”模式;老纲要求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我们直接回忆起2006年全国2卷中第12~19题,说在考你纯粹记忆,教材上的文字又与标准答案有点差距,只能说在考我们对教材原文的调动和运用,过去我们叫做“理解能力”;考纲要求的“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多体现在问答题的归纳概括类型中;它要求的“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更多体现在问答题中的因果论证类型题中。例如:“2005年全 国文综卷3中的37题:(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3中各项法律颁布的共同背景。这些法律没有完全解决黑人的不平等地位问题,为什么?”

  复习建议:

  学生可将新版教材作为编年体通史基础上的二轮或三轮复习的依据,因为它本身是专题史,但没必要补充大量新教材的内容,只要将现在版本中模糊的概念用新教材校正清晰即可,因为标准答案的最终制定,是要依据学生现有的教材,脱离教材太远不是高考命题的宗旨。

  结合恢复高考以来的选择题和问答题可发现,形式上有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但思维和能力考查的实质有三种:

  归纳概括型或叫纯粹记忆型:因为教材是编年体通史,篇幅所限语言已经极为浓缩概括,所谓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即对记忆到的历史知识再认再现,教材的原语句的抽取罗列,这种能力与思维考查出现在选择题中叫纯粹记忆型,出现在问答题中叫归纳概括型。

   因果论证类型。历史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思维就是因果,展示在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主干是社会性质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进步。因此,学生一定要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与政治科目中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相衔接。150分制的选择题中因果题特别多,有时占到1/3,甚至1/2。3科综合后,选择题中这种题型大为减少,问答题中,这种题型分值越来越高:以黑龙江省选择的试卷为例:2003年 14分;2004年20分;2005年20分;2006年28分。

  比较归类型:学习历史知识概念,用比较的思维观点去看东西方政治、 经济、文化、民族、外交,从而总结规律,是历史学科显著的功能性特征。因此在历史试卷中要考一个考生全面的思维能力,没有比这种题型更合适的了,所以从 2000年全国卷第43题,就英法和俄日政治体制做了鲜明的比较;2000年的全国41题和2004年江苏卷又对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做了比较;至 2003年新课程文综卷选择题第28题、2006年全国二卷问答题38题,都是对17~18世纪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但“比较”两字在真正答题时建立的是答 题的框架,具体深入分析,命题者让我们比较的要么是历史现象(归纳概括类型),要么是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果论证)。如2006年全国2卷第38题,框架是 10~19世纪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具体问题却是“(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 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考生应紧紧抓住这几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寻找解题规律,找到今年成功的突破口。

  政治:知识点规定有变

  解读教师:哈师大附中一级教师张彦宝

  考纲变化:

  今年政治考纲与去年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说整体结构、内容、知识的内容结构都不变。题型事例也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都是往年高考比较典型的题目。所以从知识要求上,包括考试内容范畴、考查重点、考查方式上都没有变化,只有知识点的规定上有变化。

  变化一:经济常识部分将“国家宏观调控”具体明确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将“关税”归为“对外贸易”部分,这说明今年考试的要求和内容更具体化了。考生最好对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成就方面有一定了解。

  考点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现阶段的方针,这些修改意味着更加强调宏观调控这个内容的重要性,从现实角度讲,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所以这个修改对我们来讲,应该被视为一种重要信息。

   变化二:政治常识部分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考生可以联系到现在的热点问题,如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败力度等方面作一定的思考。

  从考纲上看,政治高考内容、形式、题型、目标要求和考点分布比较稳定。政治常识部分一般占考试大纲的30%,哲学和经济常识部分历年来虽有一些小的波动,但总体来看也比较均匀,各占35%左右。

  复习建议:

  每年政治试题背景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政治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明显。所以,考生平时要全面复习,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重点才能有深入的理解才是最必要的。

   首先要用好考试大纲,注意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内容的规定。清楚有哪些考点,与上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中的例证性试题,领会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思考其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重视使用考试大纲中的样卷,研究样卷,可以缓解高考的紧张压力,消除考生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

  其次要用好教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尽量做到准(表述准确,且无别字)、全面(理解透彻,识记完整)、灵活(知识内化解题思想,根据设问变通表达)、顺(理顺关系,把握逻辑);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掌握重要考点,突出主干知识,注意核心概念,做到“点成线,连成面,结成网”;把握教材与热点之间的联系,把时政热点问题回归到教材的知识网络中去,用教材知识分析说明。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文科综合 · 理科综合
· 语文复习 · 数学复习
· 外语复习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专家提醒:高考冲刺阶段多..
· 2009高考数学冲刺复习要点..
· 青海大学顺利通过评估 为冲..
· 07年中考历史热点复习冲刺..
· 如何冲刺备考 名师解读今年..
· [图文] 向140分冲刺高考数学..
· 自考最后冲刺如何复习:清..
· 专家提醒备战成考选择冲刺..
· 高考冲刺阶段 如何进行高考..
· 蔡子华指导考研数学冲刺复..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