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导向和我国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两个方面都显示出,校企结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走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的道路,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依托行业,校企合作,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高职教育服务行业,校企合作,能有力地促进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文中还提出了校企合作的5种模式,并强调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术应用性人才;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兴起还不到20年。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导向和我国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两个方面都显示出,校企结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走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的道路,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院是由中国机车车辆制造行业举办的高职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结合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道路,使学院得到了较大发展,现在校生数6300余人,为行业年均培训职工3700余人次,校办产业2001年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
一、依托行业,校企合作,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
1、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得到企业的认同和参与,才能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围绕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进行,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我院紧紧依托中国机车车辆行业,根据行业内铁路电力牵引装备的制造、运用、维护和维修人员不足的实际,确定了重点建设的两个高职专业--《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和《数控技术应用》。在专业建设初期,我们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成立了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生产一线的调查,确定了对职业岗位群的技能技术
[作者简介]黄旭(1963-),男,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工学学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理论研究要求,明确了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即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坚持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拓宽知识面,兼顾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并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如我们在制定《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立了电力机车制造、电力机车操纵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三个紧贴行业的专业方向。在制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立了数控维修改造、数控编程加工和模具CAD/CAM三个专业方向,其中数控维修改造专业方向就是根据我国机车车辆行业数控设备维修人员极其缺乏的现状而确定的。从已毕业的学生情况反馈来看,这一定位准确。也使我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1年,这两个专业分别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校企合作,能将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使课程与内容更具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并能及时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开发。我们立足中国机车车辆行业,在《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的课程开发中,将SS4、SS6、SS8等新型高速、重载电力机车的最新技术成果纳入到《现代电牵引技术》、《机车牵引与运用》、《牵引电器》、《电力机车检修》等多门课程中,使课程与教材内容与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同步。
2、有利于高职教育高档次实训基地的建设
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在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企业定点为自己的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现场操作。并通过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借用、租赁、购买的方式将企业的一些先进设备充实到学校的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建成为企业展示最新技术设备的窗口,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特色鲜明、适应现场、功能齐全、适度超前、辐射周边的实训中心,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实训,从而走出学校就能直接上岗,切实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和技能性人才的功能。
我院依托行业建设实训基地,其中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已被行业主管部门(中国南方机车车辆集团公司)立项,并成为湖南省唯一推荐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成后面积将达到40800平方米,成为以机电类为主的综合实训基地,将为我院及周边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并在全省实训基地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3、有利于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他们中许多人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建设"双师型"师资,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中去培养和挑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其方法可以简单概括成"内培外引、专兼结合"。
"内培":即对于那些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的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他们到现场锻炼,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在教学岗位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专业教师,安排他们到现场进行实践的再培训。
"外引":即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师资培训后充实教学一线。
"专兼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长年或短期从企业中聘请现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4、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革和调整,一些旧的传统的职业岗位将逐渐消失,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将不断涌现,而且这种新的职业岗位正向着综合化、智能化、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能主动适应变革的高级人才,将是高职教育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得不到创新的最终成效,创新的本质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实践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校企合作,使企业生产现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5、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必将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先进的制造理念和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并乐意从事一线工作,养成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从而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其今后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打下基础。
二、服务行业,校企合作,能有力地促进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无论从人力资源的供给与优化方面来看,还是从产品开发、生产合作与联合技术攻关方面来说,高等职业教育都为行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1、行业和企业能从高职院校中获得高素质的人才
校企合作,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将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促使学校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第一线工艺技术人员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
2、行业和企业将高职院校作为自己的培训中心,能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提高人员素质和进行下岗、转岗培训成为必然。有远见的行业和有眼光的企业将高职学校确定为自己的培训中心,能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中国机车车辆行业在其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战略中,明确将我院定位于"三高人才"(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的培训基地。将多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放在我院举办,年培训规模达3700余人次,为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3、行业和企业借助于高职院校的师资智力,能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持
学校是专业教师聚集之地,具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企业通过与学校师资的双向交流,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将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如株洲电力机车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我院袁罗根等老师一道,通过潜心攻关,于1996年设计开发出电力机车新型齿轮罩,解决了齿轮罩撕裂漏油这一困扰电力机车行业几十年的技术难题,投产至今已创造出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4、行业和企业与高职院校校办产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
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学校合作:
一是有实力但任务不足的企业,可与基础较好的学校共同开发新产品,形成产品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实现扭亏为盈或扩大盈利;
二是企业将自己的某个产品交由学校的校办企业生产,并积极引导学校对产品质量、性能的改进,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三是将校办企业发展为自己的子公司或定点配件厂;
四是对于试验手段强的学校,企业可将产品的项目的试验和检测工作交由学校负责。
株洲电力机车厂充分发挥我院教师及校办产业的人员和设备优势,将我院校办产业的生产纳入到该厂的整个生产经营计划中。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紧紧围绕电力机车做文章,校办产业开发出了机车门锁、轮缘喷油器、机车齿轮罩、扳键开关组件、电力机车升弓辅助压缩机等10几项新产品,并有8项产品获国家专利。从而实现了双方在"产品"上的"双赢",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稳固。
三、校企合作几种模式的探索
1、行业办学模式
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企业管理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上下级隶属关系。我院就属这种模式,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是我院的主管,并对我院进行投入,我院通过培训企业员工来回报集团公司,并通过校办产业的产品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有效地促使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校办产业模式
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型的企业,建立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等。
3、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合作的模式,企业以资金、设备、场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分享办学的各类智力成果。
4、教学生产结合模式
将教学与生产结合,在生产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组织生产,其具体形式为:(1)部分教学过程在企业中进行,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参加企业管理,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该模式在实施时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合理调整学期教学计划,校方做好教育工作,企业加强现场指导。(2)部分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运作,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不仅承担学生的实习任务,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开展勤工俭学,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该模式在实施时其运作方式同以往的校办企业有所不同,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3)教学资源为生产服务,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教学设施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开放,并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咨询。
5、松散型的合作形式
学校以协议书的方式,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聘请企业的主管人员为学校的名誉教授,为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建立学校的人才需求与分配网络。可共同开展专业建设的调研,确定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方案。还可对毕业生跟踪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再就是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通过分析行业与企业及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四、政府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1、信息的提供
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2、三项制度的执行
政府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
3、人才需求的预测及就业指导
政府对今后几年的人才需求作出较为精确的预测,并从行政层面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就业指导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真正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从而纠正市场机制负面影响造成的职业教育运行的偏差,使职业教育真正走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
4、相关政策的扶持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开展和员工培训工作的加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