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教师) -> 文章内容
谈谈理工科研究生精读教程单词释义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1-25 16:16:53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摘要:精读课后词汇释义应简单,有表现力,尤其应说明基本意义。否则,学生不仅不能在本课文中也不能理解其全面的文体效果和修辞隐喻效果,在以后的阅读中领略不了这一词语的意思,用时更会发生偏差。
  关键词:词汇 基本义 隐喻
  一、 引言
  1916年瑞士语言学家萨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逝世后,由他的两位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埃(A.Sechehaye)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在本书中,Saussure指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联想关系是在语言之外,个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Roman Jakobson将Saussure的上述理论应用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认为“类聚性”与“联结性”两个原则是文学构成的基本方式,而“类聚”和“联结”两种原则又分别建立在隐喻和转喻的机制之上。又I.A.Richards的“喻旨”和“喻体”交互激发理论推出隐喻是无所不在的原则。喻体和喻旨共同合作产生意义,它包含着的被变通的力量比它的单个所能具有的更多。
  理论基源不断推陈出新,科学性越来越强,但用这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似乎还未普遍。鉴于此,本文从上述理论观点出生,就《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修订版 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 主编 刘利君 胡德康 曹元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中的课后词汇释义(以第五单元The End is Not at Hand为例)进行了分析。本校研究生院已有至少六届学生使用本教材,以2003年为例,研究生人数上千人,全国范围来看,通用的教材影响更为深远。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单评述,意在促进理论和实践加快紧密接轨。以理论为指导编写教材,则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如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师长给予指正。
  当然本教材优点很多。首先,选材很好,文理话题兼备,一些篇章可谓经典传世之作,比如文科方面,“This is my mother”(Mark Twain),“Einstein’s Painful Romance”,“I have a dream”(Martin Lrther King),Maslow的人生的阶梯需要等;科普作品涉及计算机,电磁对人体的影响,环境问题,癌症和化学物质等热门话题。第二,文章有难度,相当一些句子很长,体现了英语重逻辑,重形合,严密的特色,学生学起来明显感到比本科教材“难多了”“很多句子不能很好地理解”,“很有值得学的东西”。第三,词汇相当好,从俚语到正式的书面语涉及甚广,很多都是六级词汇,一些高于六级词汇。一些词汇练习来源于英英字典,比如朗文字典,很地道,颇有代表性,很好地体现英汉不同思维方式,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当然优点还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以下作者只就某些所想到的有待完善的地方从隐喻修辞角度给予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二隐喻
  1隐喻的功能
  简单地说,英语的一些词应用于通常的语境之外便有了隐喻的功能,它们能折射出隽永的寓意,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在本教材中,这类隐喻用法相当普遍,使抽象难懂的科学思想和概念变得通俗,并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文体特征。
  例一:The End is Not at Hand
  The Environmental rhetoric overblown . The planet will survive Whoever coined the phrase “save the planet” is a public relation genius . It conveys the sense of impending catastrophe and high purpose that has wrapped enwironmentalism in an aura of moral urgency . It also typifies environmentalism’s rhetorical excesses , which, in any other context,would be seen as wild exaggeration or simple dishonesty.句中rhetoric和rhetorical有强烈的形象色彩,文中批评环保主义者过分的言辞,对环保主义者“拯救星球”的呼声给予斥责,用了“The Environmental rhetoric overblown”和“rhetorical excesses”,认为他们是夸张,过分地言过其实。
  “rhetoric”一词,“修辞艺术”之义。西方修辞学的理论源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修辞学经典著作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的《修辞学》(Rhetoric)。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修辞学与辩证法匹配,所有人几乎都要用到它们,因为每个人都要试图讨论问题,确立主张,保护自己,驳倒他人”。这清楚地表明了修辞学思维的目的型特征:修辞学以语言的使用来影响读者或听者为其目的,而分析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便构成了修辞分析。宏观脉络上,修辞学指人文修辞学,重点研究控制读者或听者反应的技巧,具体包括:语言符号在各种交际活动中的影响力,深化认识和影响情感的手段,劝说的各种辩论技巧,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等。(范家材1992)在例一中作者用这一覆盖西方历史文化的词,产生了不同录常的感染力。烘托出了rhetoric这一语言符号在作者眼里环保主义者宣传他们的观点是如何使用古代雄辩家的口才,用尽心机,巧舌如簧,言过其实。作为和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之手段,扩大了对读者的影响力,深化了读者的认识,形成了劝说的辩论技巧,博得了读者的信赖与同情,使读者不禁站在作者这一边,相信环保主义者真的是“言过其实”。
Ferdinand de Saussure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语言最基本的关系有两种:一是语言的横组合所形成的句段关系,二是语言的纵组合所形成的联想关系。句段关系是词与词在语言链条上的组合关系;联想关系是在语言之外,个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Saussure,1974)Roman Jakobson将Saussure的上述理论应用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认为“类聚性”与“联结性”两个原则是文学构成的基本方式,而“类聚”和“联结”两种原则又分别建立在隐喻和转喻的机制之上。前者以相类,相似进行替代,后者以毗邻或靠接的偶然关系而结合。这里的rhetoric 则属于“隐喻”,古代的雄辩家和现代的环保主义者都是想用语言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以“以相类,嗨平刑娲薄?br> Richards也认为,隐喻是无所不在的原则。各种语言都包含着根深蒂固的隐喻结构,它悄悄影响着表露出来的意义。隐喻是由现实构成的,回过头来又构成现实,Richards的词语交互激发(the interanimation of words)理论进一步阐释了隐喻的基本内容:隐喻包括喻旨和喻体两个方面,喻旨是内在思想,喻体承载喻旨,“喻体”与“喻旨”同时呈现,导致了一个意义。如果没有了他们的相互作用,意义就不可能获得。喻体并不像平常说得那样,只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喻旨的饰物;相反,喻体和喻旨共同合作产生意义,它包含着的被变通的力量比它的单个所能具有的更多。(殷晓芳,2003)此例的喻旨是环保主义者的夸大其词,喻体是古代雄辩家的口才艺术。它们相互作用,“含着的被变通的力量”比它单个即:单纯说环保主义者言过其实“所能具有的更多”,古代雄辩家的辩术和环保主义者的言过其实之宣传“交相辉映”,形成具体深刻,意味隽永的效果。正如殷晓芳所说,隐喻是在语言系统和思维系统之间或在不同的语词系统间建立相似联系的方式,在异质的系统之间建立等值的或对等的方式。由于将潜藏的类聚关系投射到句段的表意关系,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ibid.)古代雄辩家的口才和环保主义者的话语之间建立了等值的关系,构成了这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请再看例二:Up to a point , ou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as checked a mindless enthusiasm for unstrained economic growth..We have sensibly curbed some of growth’s harmful side effects . But environmentalism increasingly resembles a holy crusade addicted to hype and ignorant of history . Every environmental ill is depicted as an onrushing calamity that if not stopped---will end life as we know it.“curb”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释义为“la length of chain or leather passing under a horse’s jaw and fastened to the BIT 2 a controlling influence”《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释义为1.thing that restrains or controls2.strap or chain passingunder a horse’s jaw , used to restrain the horse v.1prevent (sth) from getting out of control; restrain 2 control (a horse) by means of a curb.v 1 to control (one’s feelings, temper,spending).etc.2 tech to control (a horse) by pulling the curb。可见,无论是朗文还是牛津都列出了“勒马的缰绳”之义,而教材的“控制”义实际为引伸义。文中说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控制住了经济的盲目性以及疯狂地增长带来的副作用。用“curb”做隐喻,“人们已勒住了托缰的盲目增长的经济”,形象生动。而另外一词“holy crusade”在朗文字典上的解释是“1(usu.cap)any of the Christian wars to win back the Holy Land (Palestine) from the Muslims in the 11th,12th,and 13th centuries.2 a struggle or movement for the defence or advancement of an idea ,principle,etc.v to take part in a crusade”,可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在此用“holy crusade”比喻环保主义者蓄意地大肆宣传自己的地球威胁论,大有圣战者进行三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之势。“curb”和“holy crusade”课后释义分别是Control ; A struggle or movement for the defence or advancement of an idea , principle , etc.如按照教材释义理解原文,均不能很好地体会原文的隐喻色彩。(参看附表教材和字典的对比更明晰)
  隐喻的效果如此玄妙,理工科研究生的理解力又如何呢?
  2理解隐喻的障碍:理工科研究生的思维模式
  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思维比较固定,往往用学理工科的方式来学英文。如一位学生不无骄傲又不无自嘲地说:“我们学理的学生都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他们喜欢比较死地去学外语,钉是钉铆是铆,认为记住单词的汉语意思就会看懂文章,只要“课本上如是说”,就不去查字典,甚至只是背诵汉语解释,连英文解释都不愿看,尽管正如附表的朗文和牛津字典科学而直观的解释是那么必要。喜欢用文曲星查单词,也是这一特点的又一表现。那么,如果把字典比作大碗茶的话,查字典如“品茶”,让人反复对比,斟酌各种意思,“曲径探幽”,查文曲星这种“文化快餐”的确来得快,“泡沫丰富”,但不如“大碗茶”“曲径通幽”。学生自己也承认“查文曲星快,但是记不住”。比如一位学生曾这样说:“学了十几年的理科,让我的头脑很精密细致,比如,从宿舍到教学楼有几条路可走,我总是选择一下,走最近的”。而对于笔者,马上说,“很自然,我就会选择最舒服的路,因为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这是事半功倍的例子。也是曲径通幽的所在。还有一个学生马上说,“老师,每次你讲词,到兴致所及,每每写得密密麻麻,到没有一点空间为止。而这些空间总是任意摆布,成放射状,或游离状,没有规律。让我们学理的,总会事先计划好,不会让它放不下,而是各得其所,不过,这样也容易缺乏创造力。笔者马上又风趣地说此乃“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舒张”。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舒张”。这两句话当然曾是郭沫若道出的他本人创作的真感受,是啊,恐怕郭老军《屈原》、《女神》之际也有信手拈来,激情所致的成分,他也未曾设计好《屈原》、《女神》是如此这般。更甚者还有,中国古代大师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梦中所为”。宋代大词人秦观的“好事近 梦中作”也是写的梦境,我们不妨仔细揣摩体会一下秦观的“梦中作”,找找想象,联想的真意境。“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舞龙蛇,天娇转空碧。醉卧古藤荫下,了不知南北。”梦游路上一场春雨,催开了各色花卉。雨润花,花增色,随着春风春雨的不断闪动,更显出满山动人的春色。千百黄鹂在飞翔鸣啭,与流水潺潺生相应和,境界幽静而畅快,在这奇幻的境界里,词人梦见自己醉卧在古藤荫下,陶然而乐,超然于人世。词人录下了屡遭贬谪后寻求精神解脱的奇特的梦游路奇特的梦境。梦境是想象联想的“登峰造极”,而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登峰造极之作,之想非“有志者”——有此种思维能力的人不能领略之。更有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词人因春天的消逝感到寂寞,由问“春归何处”转而寻春,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可谓构思奇巧,清新活泼,如果仔细玩味揣摩,后大声吟诵,就会感到琅琅上口,体会出词人直抒胸臆,一气哈成之气魄,此情此景就会跃入脑海。再看台湾女作家琼瑶的言情小说《庭院深深》,拍成电影,电视剧,深受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喜爱,《庭院深深》插曲也广为传唱,其名《庭院深深》来自大家熟悉的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暮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人看见柳絮,雨后落花,惆怅的妇人,转眼又掠见秋千,不禁胸生感慨。上片幽居深院的少妇面对春光的苦闷。下片暮春风雨中的伤感。其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虽无据可考,也有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之迹。也恰恰是脱口而出,触景生情,才来得那么真切,才有清代毛先舒:“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可谓语浅意深,自然浑成。真到了“无为而为之”的真境界,正可谓“无为而无不为也”。“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难怪一些学者讲座时回答学生问题,用录音机录下当时的问与答,因即兴之作,正是灵感的迸发,此例数不胜数。苏轼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恐怕也是无意中道出的真意,寄寓了作者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恼恨心情。信口拈来,皆成文章,在于这些墨客骚人亦真亦幻的遐想又颇有争议,但其作品广为流传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逝世在美国的寓所里后,别人发现她把最初的手稿写在账单上,餐巾纸上,一次性的拖鞋上等等。这些创作者在别人看来“天才的灵感”的原创正是来自于来不及进行仔细筛选,来不及理性加工的“成放射状,或游离状,或没有规律的界呼梦境或潜意识的若即若离,稍纵即逝的具不严密特征的跳跃式联系的想象”。德国精神分析家《梦的解析》的作者,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弗洛伊德说过,笔误和口误是潜意识在起作用,也是真实的。我们不去论证弗洛伊德的观点的科学性,但是至少可以说笔误和口误与现实有必然因素,恰恰是隐藏的真实情感的无意流露,那么,人文创作更需要一些成放射状,或游离状,或没有规律的界声呼梦境或潜意识的若即若离的跳跃式联系的想象了。作为读者去了解欣赏,作为学生去把握这些由想象而来的原创,也需要同种的联系能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如此看来,文曲星这类饱含文化泡沫的文化快餐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的。又何谈妙趣横生,言简而意隽,浑然天成的境界?是的,本学生考试六级三次不过,而这次看他还是看真题,每个生词都用汉语解释,来背,怎么能过呢?他没有掌握曲径通幽的道理,不能建立跳跃式,模糊的联想思维。
  3构架隐喻需要模糊逻辑
  上面通俗的一段学生和本人的对话引出的讨论能映射当前理工科学生学外语的普遍问题,尽管不排除理工科学习研究也需要想象力,这段讨论也能反映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别,即人文科学需要“上九天揽月,下四海捉鳖”的“不可思议”的纵横驰骋的想象,需要模糊逻辑。我们再回来看看理论是怎么科学地解释隐喻这一妙趣的呢?根据解构主义美学的创始人德里达的观点,作家写作是靠的语言和逻辑,这些语言和逻辑本来就有不确定的体系,规律和生命,作家的话语根本无法对它们进行绝对的控制。蒋原伦和潘凯雄在阐释隐喻在批评文本中的意义时指出,隐喻的功能中含有弹性和张力,它使得隐喻所表达的涵义不只是在一个点上,不只有单一的解释,它引导人们进入一个面,一个空间,使读者在这个范围中可依据个人的气质,人生体验等作为理解的基础而有接受地选择,有再阐释的选择。上文提到的学生的看法恰恰自己剥夺了进入一个面,一个空间,使学生自己作为读者在这个范围中依据他个人的气质,人生体验等作为理解的基础而有接受地选择,有再阐释的选择的权利。这也就是和理科思维不同的“文科逻辑”,“模糊逻辑”,“跳跃式逻辑”了。蒋、潘认为,隐喻的运用源于批评家系统把握批评对象的欲望,当这种欲望无法转化成清晰的理性图式时,才求助于隐喻,而理科学生往往用他们惯常的理性图式去思考阅读。蒋、潘还说,因为只有隐喻性借代才能“传神”地把某些复杂的,难以表达的问题简单地展示出来。所谓“传神”就是把某些现象关系的“同构”性质揭示出来。而对于这些本不爱“异想天开”的理科学生而言,似乎难为他们了。在隐喻中,作家要或多或少地牺牲语言依靠逻辑关系和语法关系所形成的语义上的线性承接。这种暖味性给读者以诠释的余地。而理科学生则如上文学生所言“都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像做物理化学试验那样得出结论,便不能形成相对任意的想象,即某种程度上的创造力。
  隐喻有妙不可言的语用效果,以本文要探讨的教材的方式给出词汇含义,如此思维结构的理工科研究生是否会产生应有的共鸣呢?再看rhetoric,教材给出释义:speech or writing that sounds fine and important, but is really insincere or without meaning , 如此套用教材释义,正会使学生失去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这也揭示了为什么同一篇文章不同层次的英语读者欣赏能力不同,看不懂,或看着好却不知道为什么,或学生考试说看懂了,可一做题就错,这也就难怪上文中学生半开开玩笑地说“六级考试是学英语的人出题,是文科思维,如老师一样,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的,如果这样列单词表和市场上的没有例句只有汉语解释的四级六级词汇书甚至“宝典”如出一辙,对学生正确理解语言造成很大的障碍,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那么怎样释义才较科学呢?
  4如何列单词表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侯只是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者行为的名称,因而总是单义的。继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新义,这就形成了一词多义(polysemy)。一个词有多种意义,以一种意义为中心,引申出不少次要意义,词义成辐射形,中心意义(central signification)居于中心位置,次要意义(secondary meaning)环绕着它。无论如何变异,一般总不会偏离原意,当然有些词原意已消失,引申义成为了原意,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因此在学生教科书中,尤其是研究生教材中,适宜把原意说出来,再列本课文中出现的引申义,这样便于学生去运用,发挥。一位语言学家曾说过:任何字典,也不可能直接告诉句子中一词的确切含义,理解作品中每一词的确切含义,都需要再构建过程。那么学生更应该掌握轴心,再去猜测某别义了。比如,例二中“curb”一词,很显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至少学生能从“curb”本意“马缰绳”联想出“控制”之义,而不能通过“控制”(本教材所列之义)引申为“马僵绳”。“Crusade”为“十字军东征”,还很好记,而不是像课本中的“为促进或维护理想,原则而进行的运动或斗争”。学生如掌握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知识,很好领会其隐喻。比如本课文中“creep”教材解释为“an unpleasant person who tries to win the favour of a person of higher rank , esp. by praising insincerely 拍马屁者,献媚者”,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蹑手蹑脚地走”(英汉词典),“move slowly, quietly, and stealthily (牛津)”,除这一基本意义,当然还有别的引申义,那么笔者认为至少应列出基本意义,再列出本文中的引申义用法。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的背景知识不丰富,只是望文生义,很容易导致对词的误解。
  四 结论
  上文探讨了隐喻的内涵,指出词汇释义要给出原意,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总之,在列单词表时标出基本义。因篇幅有限,得体的释义方式没有列出参考,或者是考虑在课后用补充语言背景的方式给出,学生理解也会彻底些。比如像例一中的crusade如详细介绍一下历史背景,正好补充了理工科学生的盲点,本人在课上曾做了些补充,效果很好,因此,学生肯定会欢迎。再如,paradox课后解释是“n.statement that seems to say sth.opposite to common sense or the truth , but which may contain a truth似是而非,可能的隽语,反论”,这解释不错,但似乎如在课后补充一些其他例子和与汉语同种修辞方法的比较,效果更好,因为本身这一修辞很有西方特色,较难理解,又贯穿第六课整篇课文。另外,在释义时的汉语翻译如何给出也值得探讨,恳请老师和同仁进一步关注。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远程教育 · 教学管理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学科教学
· 教育信息化 · 基础教育(教师)
· 高等教育(教师) · 基础教育(校长)
· 高等教育(校长) · 最新快讯
· 热点专题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