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新闻资讯 -> 教育新闻 -> 文章内容
安徽农业大学:25年走“大别山道路”兴农富民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9-7-17 11:07:55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有一位教授,就能带起一项产业

安徽农大25年走“大别山道路”兴农富民

  ■本报记者 俞路石

  安徽农大教授马传喜(右二)在蒙城县“江淮平原区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基地”指导农民。戴照力 摄

  仲夏的皖北大地,麦浪翻滚,瓜果飘香!一位80岁的老人,手抚麦穗,一脸欣慰的微笑,身旁是一群笑得合不拢嘴的麦农。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位老人正是提出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的“设计师”——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

  为了大地的丰收,像胡教授这样情系“三农”的安徽农大人,一代代、一批批地投身科技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踏遍江淮大地的每一寸热土,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富民、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

  教授成为农民富裕的“使者”

  25年前的大别山区,“松枝当灯,辣椒当盐,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1984年,安徽农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开发大别山的号召,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片曾为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红色土地。植物学家来了,动物学家来了,机械设计的专家来了……各科各类的农大教授带着各自的看家绝活,默默地迈出了“大别山道路”艰难的第一步。

  “要想富,去找农大宛志沪!”这是金寨县广为流传的一句话。20多年前,年近花甲的安徽农大教授宛志沪发现,山区特殊的高山低温气候,适合种植经济价值极高的西洋参。她和同事一头扎进扶植引导山民种参的活动中,第一次把西洋参“请”到了大别山。20多年来,从最初的两户参农到现在的家家山民都想种,西洋参在金寨县伴着宛志沪和她的学生两代人扎下了根,给高寒山区的山民带出了一条致富路。如今,西洋参已经在金寨县结出了“致富果”,仅在金寨县的种植面积就达25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年纯收入10多元,被山民视为致富的“仙草”。

  山青、水秀、人勤,致富路在哪里呢?几年前,在山民们的迷茫中,朱世东教授走进岳西的高寒山区。通过反复调研、论证,他大胆地把江南“水乡名媛”——茭白,“落户”在这里。在他的扶持下,平常农家的“一碟小菜”,如今已成为“经济大餐”。2008年,岳西县高山茭白种植面积4.3万亩,产值1.5亿多元。仅在石关乡3104户居民中,种茭白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就有1144户。

  一位教授,一项产业,一方富裕起来的农民。25年来,这些曾经因山多地少、气候阴凉而经济落后的山区、老区,在农大教授的帮助下,逐步由原来的“对抗型农业”,向现在的“适应型农业”转变,把地方上的“小盆景”变为“大风景”,形成引领农民致富的“金钥匙”。皖南的茶产业、绩溪的蜂产业、贵池的“秋浦花鳜”、舒城的油茶、怀远的石榴……这些产业的背后,蕴藏着农大人几多艰辛和汗水,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奉献。他们被农民朋友称为“泥腿子教授”、“扶贫状元”、“丰收的使者”。

  “让知识走出课堂、走进山林田野,让科研成果走出温室、让人才走出校门、扎根基层”。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农大师生播种着科技兴农之火,把丰收的喜悦印在农民的脸上,把党的关怀刻在农民的心坎。近年来,该校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1500多项,有100多项成果发展为地方主导产业,使数十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农”字牌科研成果带起“甜蜜的事业”

  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是安徽农大在80年办学历程中积淀的精神,这也是“大别山道路”的精髓所在。

  土灶加炒锅是传统制茶方式,不仅茶叶的产量低,而且茶农们的工作量大。这曾是困扰茶叶专家李尚庆的一桩心事。从下放知青到大学教师,几十年间,他踏遍了安徽的大小茶乡。2006年年初,随着国内第一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在休宁县荣山茶场投入使用,我国制茶业从此走上了全自动流水线操作之路。“成本下来了,可品质却提升了,他让我们老百姓也能喝得起猴魁了!”人们感叹着。  在距风景秀美的绩溪龙川风景区不过数公里的山丘上,竖立着一只巨大的蜜蜂塑像,不仅告诉着往来游客,著名蜂业企业“五蜂园”到了,更是为绩溪亮出了“安徽养蜂第一县”的亮丽新名片。2008年,该县蜂产业总产值达1.35亿元,蜂农人均收入4.3万元。这是一项货真价实的甜蜜事业。

  今年64岁的绩溪县瀛州乡农民洪德升,1980年就开始养蜂。因为只有“土经验”,十几年来的养殖规模一直是几十箱。一遇到病害,蜜蜂就可能全部死亡,血本无归。1997年,余林生教授来到绩溪县扶贫。他帮助老洪引进新品种、对蜜蜂进行科学管理和病害防治。现在,老洪一家优良蜂的养殖规模已达900多箱,单箱产值从箱均800元提高到1200元。如今,洪德升一家年纯利润近70万元。

  25年来,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字牌科研成果,在农大教授手中诞生,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引领龙头企业群“龙”起舞。学校先后与20多个市(县、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项;与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创新,不仅引领了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成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的“助推器”。仅“十五”以来,安徽农大就承担涉农项目1700多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专利120多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7项,聚集起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

  山林田野成为最好的学校

  25年来,安徽农大秉承把学校办在田间地头、让知识走出校门、让人才留在农村的理念,逐步构建起农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为地方培训了各级各类人员200多万人次,数万名毕业生在基层奉献青春,为安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985年9月,对于革命老区金寨县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安徽农大与金寨县政府携手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专科班开学了。第一批林学、蚕桑两个专业的70名大专生喜气洋洋地走进了课堂。被老区人民称为“希望之树”的大专班一办就是13年,先后开设了11个专业,培养了410名毕业生,相当于10年间分配到金寨县高校毕业生的总和。如何为农村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一直是安农人不懈的追求:2003年,学校开展单独招生培养乡村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试点工作;2004年,学校向安徽省提交尽快实施“大学生人才兴村工程”的报告;2005年,学校向省人大和政协提出了在全省实施“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议案和提案;2007年6月,揭开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序幕。目前,该校已先后在10多个市县开班,招收学生2000多人。

  一张明白纸,万亩高产田。在蒙城县和凤台县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何时播种、何时追肥、如何田管,麦农们都有统一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马传喜教授的明白纸。马传喜是农业部小麦专家、省小麦高产攻关技术组首席专家。从小麦播种、田管到收获,他始终活跃在小麦主产区,他走到哪儿就把课堂带到哪儿。他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光盘被各地电视台竞相播发,他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江淮大地。“我来蒙城5年多了,目睹了我县农业的发展变化,亲身参与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感谢安农大的专家、教授为蒙城县所作的贡献。”蒙城县县长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无限感激的肺腑之言。

  走村入户授农技,田间地头办学堂。近年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00多期,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明白纸60余万份,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培养“农趣”、激励“农志”、提高“农技”,安徽农大围绕“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农”字上做足了文章。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知识力量”,切身感受农村对农业技术人才的渴求。该校依托近200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开辟校内试验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学校还从2003年开始,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拿出专款20万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近50%的毕业生活跃在基层,在广阔的田野放飞青春的梦想!

  “对农业院校而言,农村一线是展现才华的‘大平台’,是技术集成、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田’。”安徽农大党委书记赵良庆说,“我们需要走出象牙塔,到基层去,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把技术带下去,把问题带回来,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了保证教师扶贫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学校把这些教师课时量减半,并且把有无下基层扶贫的经历,作为评职称的硬性条件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繁荣,农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引领这种变革的中坚力量就是知识和人才。作为农业人才的摇篮,作为农业科技、知识的宝库和集散地,安徽农大还将把“大别山道路”的旗帜立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短评

一条强校育人的成功之路

  “大别山道路”是安徽农大在长期服务“三农”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条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推动教育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兴农富民、强校育人之路。

  “大别山道路”25年的实践,安徽农大实现了从响应政府号召到主动自觉为“三农”服务的转变;从科技扶贫的理念到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的转变;从“单兵作战”向整体协同攻关的转变;从单个产品到整个产业的转变;从一个县市到江淮大地的转变;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发展的转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用实际行动描绘了坚持产学研结合的绚丽篇章。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高校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安徽农大在这条道路上踏踏实实走了25年,并不断赋予其新内涵,是什么让这条道路保持长久的活力,而且越走越宽阔?是大别山精神,是安农人奋斗不息、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

  “论文写在田野山林,人才植根江淮大地”。“大别山道路”为高校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7日第1版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2011年安徽高考报名人数较..
· 2011年安徽普通高考开始报..
· 2011年高考报名开始安徽考..
· 2011年安徽省合肥高考报名..
· 安徽明年高考不改期
· 安徽芜湖2010年成人高考64..
· 安徽省教育厅发出预警 警惕..
· 安徽五所高中违规补课 被取..
· 安徽高考阅卷量过三分之二..
· 安徽省2010年高考理科录取..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