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名“选拔生”命运多舛。
10年前,他们作为优秀大中专生被选拔到基层挂职,并纳入干部管理,工作两三年后,在有编制的情况下,可择优录用到政府机关工作,甚至被提拔为乡镇领导。
10年后,他们面临被解聘辞退。

选拔生谭景元和部分选拔生代表合影。他们在基层挂职近10年,如今将被解聘而失业。新京报 记者 褚朝新 摄

谭景元手中拿着10年前去基层挂职的介绍信。上面印有干部字样。
兴宾区人事局解释,没有空余编制给他们。但与此同时暴露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选拔生调查发现,他们挂职的乡镇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其中半数为乡镇官员亲属。并且个别乡镇还截留“停职”选拔生的财政工资近40万。
为解决选拔生的遗留问题,兴宾区已安排30人进入事业编制,其余每人补偿2万元。
在农村任“挂职村官”将近10年,如今却要被解聘,曾健认为这是命运跟他开的玩笑。
而曾经的骄傲还在眼前。
户口本职业栏里“干部”的字样;身份证上的住址是“南泗乡人民政府”;第一笔工资比村主任高200元。
现在回想这些,曾健觉得很讽刺。
1999年,广西出台文件,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组织工作。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的曾健成为其中一名选拔生。
按照广西1999年出台的文件,在农村挂职两到三年,可优先获得事业单位编制。
但在去年9月,曾健得到兴宾区人事局的通知,将被解聘,因为区里没有空余事业单位编制。
在兴宾区,像曾健这样将被解聘的选拔生还有200人。
事件:201名“选拔生”挂职10年将被辞
“选拔生”新政
1999年,广西为解决大中专生就业,出台文件选拔优秀者赴基层挂职,择优录用在得知自己挂职近10年将被解聘后,曾健最大的感慨是,造化弄人。
原本他不会成为一名“挂职村官”。
1999年,毕业于广西机械工业学院的他,学的是钳工。
那年6月22日,中组部等部门联合下发67号文件,提出鼓励大专学历以上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农村基层工作,“专业不限”。
但即便如此,曾健本也与“村官”无缘。他的学历是中专,不在国家选拔范围内。
他的命运改变发生在1999年8月30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下发《关于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组织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选派优秀大中专学生,到村级组织工作。
通知规定,“被选拔的毕业生,在村级组织工作期间,按照乡镇干部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不占现有村级组织编制,纳入国家干部管理范围。”
通知还规定,“选拔到村级组织工作以2—3年为一期。”
通知中还说,“任职期满后,考核结果优秀的,在所在乡镇机关有编制的前提下,可通过考试等办法择优录用到乡镇机关工作,也可安排到乡镇政府二层机构工作,特别优秀的,可提拔担任乡镇领导职务。”
曾健了解通知内容后,报名参加选拔,后成功入选。
那一年,广西来宾县(即改建前的兴宾区)包括曾健在内,共有336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去各乡镇挂职任“村官”,其中大专生36名。
“广西当年选派如此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挂职村官,主要是考虑解决就业问题,初衷是为了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来宾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克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助农村创收致富
选拔生曾健在村里推广种甘蔗,该村仅这项收入近千万元;一镇委书记对选拔生评价总体认可曾健去的是南泗乡古辣村,“挂职”主任助理。
当时村里没电,还都是平房,曾健提出种甘蔗致富。
“曾健到我们村挂职后,开始推广种甘蔗。过去的村支书思想比较保守,也没文化,曾健时间比较多,宣传和推广基本都是他在做。”村支书赵福海说。
赵福海还说,因为挂职期间表现优秀,村支部发展曾健入了党。
如今,古辣村里甘蔗的年收入近千万元。
“如果不是他推广种甘蔗,我们的生活水平可能还和过去差不多。所以,他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赵福海说。
在陶邓乡计生站,先后有五六名选拔生。单位领导对选拔生的评价则分成两种。
计生站副主任覃龄毅说,他们精通业务,经常下乡做计划生育的思想工作,很辛苦,肯干,付出很多。
该站主任蒙恩的评价则相反,选拔生们经常在加班时候“讲钱”,“他们工作经常讨价还价,要钱才做,还总说不公平,这世界上哪有全部公平的事情?”
该乡一名副乡长认为,“选拔生能力还过得去,但态度很不端正。”
小平阳镇镇委书记黄鸿岩对选拔生的工作评价总体还是认可的。他说,2006年,在他赴任后,镇里还有选拔生19人,每年考核只有一两个不合格。
对于这些选拔生的考核情况,兴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覃永生和人事局副局长黄开伟在接受采访时都说,那是乡镇在统计,他们不清楚。
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下发《关于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组织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每年由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对其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县组织部、人事局复核、备案,年度考核结果作为今后选拔使用的依据。”
观点:让“升天”的“鸡犬们”尽快还俗
10年前,他们作为优秀大中专生被选拔到基层挂职,并纳入干部管理,工作两三年后,在有编制的情况下,可择优录用到政府机关工作,甚至被提拔为乡镇领导。10年后,他们面临被解聘辞退。兴宾区人事局解释,没有空余编制给他们。但与此同时暴露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选拔生调查发现,他们挂职的乡镇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其中半数为乡镇官员亲属,并且个别乡镇还截留“停职”选拔生的财政工资近40万。(6月15日新京报)
广西的这些优秀选拔生,如今风光不再——他们不仅得不到重用,甚至还要面对被辞退的危机。别说他们自己泪汪汪地难受,就是公众看了他们的新闻,也难保不让泪水悄悄蒙上双眼!
倒不是他们不再优秀了,而是编制被非法侵占了。他们挂职的乡镇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其中半数为乡镇官员亲属。古语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族中出了贵人,手握重权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某些当权者的妻子、妻弟、兄弟等一干人便也跟着“升天”了。如今这编制可是个好东西,比如山东省济南市环卫局城肥清运管理二处因淘粪工“新鲜血液”不足,职业面临“断档”危险,于是决定新招5名淘粪工。招聘信息一出,当天即有152人报名,其火爆程度并不比有些岗位招考的公务员逊色!何故?原来只是将淘粪工纳入了事业单位编制,“臭工作”也变得分外吃香!
广西的这些优秀选拔生,在权力的重重鬼影中饭碗快不保了,充分暴露出我国某些地方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很不规范,腐败现象严重。要知道,让一个无任何公职身份的人转正为事业单位人员,必然会涉及到众多的部门,任何一个部门卡了壳,事情就有可能泡汤。现在广西的某些乡镇竟然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这其中的灰色、黑色交易能少吗?优秀选拔生的工作问题固然要解决,不能像有的当事官员那样只是寄予同情。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如果优秀人才的成长基壤遭到酸雨的侵袭,农村还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中央花大气力,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去农村一展才华,但好政策到了地方往往会遭遇瓶颈。广西作为一个不发达的省区,更应该用足国家给予的帮扶政策,更应该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对那些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尤其是干部亲属),有关部门一定要从严查处,不能让稗草疯长而妨碍了庄稼的正常生长,该清退的就清退、该处分的就处分,一定要让那些跟着“升天”的“鸡犬们”尽快还俗,既给这些可怜的优秀选拔生一个说法,也给公众一个交代!(人民网 作者 钱桂林)
事业编制何以成官员亲属后花园
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近年来,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其中半数为乡镇官员的妻子、妻弟、兄弟等近亲。兴宾区组织部副部长覃永生和人事局副局长黄开伟表示:“这也是基层工作的需要。”(6月15日《新京报》)
事业单位的编制,一向紧俏得很,端上事业单位的饭碗,是不可计数的大学毕业生的梦想,可是,由于门槛高,考试严,竞争激烈,这个梦想对大多数人来说,遥不可及。然而,不可否认,全国各地,通过不正当渠道进入事业单位的,绝对不止兴宾区的乡镇干部的这113个近亲。因此,令人惊诧的不是裙带关系在逐渐规范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面前依旧发挥作用,而是兴宾区的组织部门的领导居然敢于公开宣称:“这是工作需要。”
笔者理解乡镇干部的难处。陶邓乡的人大副主席韦祖扬很有代表性,他一家四口,全家都指望着他的薪水过活,经济压力大,因此,他通过关系,把妻子安排进了编制。他说:“我在基层当了20年领导,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是的,乡镇领导干部工作辛苦,生存压力大,然而,比起他们来,全国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生存压力更大,他们辛辛苦苦读书十多年,投入了太多太多,以“苦劳”论,他们更有资格获得事业单位的编制。
而且,“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乡镇干部,国家已经以薪水的形式支付了他们的劳动报酬,是没有权力再安排自家的近亲进入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的编制从来就不是乡镇领导干部所能够享受的福利,事业单位也从来不是领导干部的自留地。
如果说,事业单位的编制成了对领导干部的酬劳,那么,严格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严肃性、公正性可言?
与113名凭裙带关系进入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近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0年前,兴宾区选拔的201名大中专毕业生命运多舛。
当年,他们作为优秀大中专生被选拔到基层挂职,并纳入干部管理,并得到承诺:工作两三年后,在有编制的情况下,可择优录用到政府机关工作,甚至被提拔为乡镇领导。 然而,这些为兴宾区奉献了自己的宝贵青春的优秀选拔生,10年后,面临被解聘辞退。兴宾区人事局解释,没有空余编制给他们。
当事业单位的编制成了领导干部的福利,是为领导干部的“工作需要”而设,普通的老百姓自然享受不到它的空余编制!
其实,如果因为有了权力,就能够堂而皇之地把国家公器当作领导干部的福利享用,那么,可以作为福利的,就绝对不止事业单位编制了。到时候,老百姓哪里仅仅是进不了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