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经历 深厚的友谊
——地震灾区中小学生赴俄罗斯疗养纪实

8月3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举办的俄罗斯小吃品尝会上,一个俄罗斯姑娘请中国小姑娘品尝俄罗斯薄饼。 新华社记者 郑悦 摄
“感动,是俄罗斯朋友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们收到最多的礼物。”8月5日晚,坐在从俄罗斯鄂木斯克返回成都的包机上,崇州市怀远镇中学初一学生任倩的思绪仍沉浸在对“小鹰”儿童中心的回忆中——感动充盈着她的心田,她将这句话写到了自己的日记中。之前的20天时间里,任倩和其他来自地震灾区的千名学生,在异国他乡全新的环境中,享受着悉心的关怀和照料,体验着支援和友谊。这次难忘的经历,也许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总统请来的尊贵客人
今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令世人震惊。灾难过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向我国伸出了援手,邻邦俄罗斯在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协助四川抗震救灾。
灾难中,要数孩子们蒙受的创伤最难平复,需要人们付出特别的关爱,帮助他们走出阴影,迈步人生。因此,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今年5月访华期间,向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邀请四川地震灾区的中小学生赴俄罗斯疗养。
谈到这件事,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富尔先科对媒体表示:“我们有条件,也应该帮助四川灾区的孩子们恢复健康。”据介绍,中俄两国,2008年到2009年,共组织1570名地震灾区学生赴俄疗养,今年7月到8月,首批组织1000名来自四川、陕西和甘肃地震灾区的学生,分别到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克麦罗沃州、图阿普谢市、鄂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等地疗养。
7月17日和19日,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5个中小学生赴俄疗养团分批抵达俄罗斯的5个疗养地,新增的甘肃100人疗养团也于7月24日到达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礼花”疗养院。
疗养团团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谈及赴俄感受时谈到一个细节,在机场和各儿童中心的欢迎仪式上,俄罗斯青年向孩子们献上面包和盐---这是俄罗斯人迎接贵客的传统礼仪,这表明俄方对疗养团非常重视,在欢迎仪式上给予了高规格礼遇。“你们是总统请来的尊贵客人”,在俄罗斯的20天里,孩子们在各种欢迎场合总能听到这句话,处处都能感受到贵宾一样的礼遇。
在俄生活充满中国气息
俄罗斯人的好客久负盛名,欢迎仪式上“面包加盐”的礼遇已让孩子们感动,儿童中心生活中的细节更让孩子们感到温暖。
在每个疗养中心,俄方都为孩子们配备了辅导员,负责组织营地活动,这些和蔼可亲的辅导员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孩子们一进门,就在自己的床铺上发现了一个个憨态可掬、精巧别致的动物形象折纸玩具,上面用俄文写着“欢迎中国小朋友的到来”。这是儿童中心辅导员亲手制作的,他们想用这种方式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各地的疗养中心都针对来自中国的小客人,对中心的环境重新进行了布置,大熊猫、奥运福娃等装饰物,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气息。
身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并没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到一丝障碍。
在各疗养中心,食堂、卫生间、电影放映厅等场所,中文字样都赫然出现在俄文标志旁边的醒目位置上。那里的工作人员说,为了方便中国灾区的孩子们来此生活和学习,中心把所有能想到的公共设施门牌都贴上了中俄文对照;为了便于管理和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工作人员还专门为中国的小客人设计制作了醒目的中俄文对照身份卡。
怎样招待好来自中国的小客人,疗养中心也费尽了心思。一些疗养地专门聘请了中国厨师,与俄方厨师一起为孩子们准备饭菜。在另一些疗养地,虽然俄罗斯厨师做不出正宗的川菜,但是也会尽量为中国孩子们准备一些他们能习惯的饭菜。
做早操、学俄语、参观游览和与俄方学生联谊,20天的时间里,疗养中心为孩子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营地生活,设计了很多发掘学生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活动,中俄专家希望通过文体活动,调整孩子们的心理。
增进友谊的文化之旅
在各疗养中心,与灾区孩子们一起度假的还有很多俄罗斯儿童。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考虑到疗养团来自四川山区的儿童比较多,俄方还特意从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邀请了110名“农村娃”,让他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交往和沟通。
“哈啦硕(好)、德路格(朋友)、斯巴斯以巴(谢谢)……”疗养中心里,灾区来的孩子们每天下午都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习俄语,20天的课程下来,孩子们已经会用简单的俄语交流了。而那些俄罗斯儿童,也可以说些“你好”、“欢迎中国朋友”等简单的中文句子。
友谊的基础在于了解。在灾区孩走近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同时,疗养团也准备了“中国日”、“中俄文化日”、“奥运日”等主题日活动,让俄罗斯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促进两国学生之间的交流。
7月26日,为期两天的“小鹰”康复疗养营小型国际奥运会开幕,一些俄罗斯的奥运冠军和体操运动员专程前来助威。
7月27日,“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经过数日精心策划的“中国日”活动隆重开幕。在活动现场,舞台上大红灯笼高高悬挂,中国结、福字、剪纸、鲤鱼等装饰烘托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中国气氛。在这一天里,中国学生和老师们用一台精心编排的文艺演出,表现出中国震区孩子虽历经磨难,但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让俄罗斯学生深感震撼。
同一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奥林波斯神”儿童疗养康复运动营,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日”活动,中国文化、中国体育特色和北京奥运的基本知识问答给了中俄两国学生新的感受和收获。
在共同生活、学习中培养出的友谊是最深厚的。20天的朝夕相处,让孩子们成为了中俄友谊充满活力的使者。(本报记者 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