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融合 产学良性互动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操作数控机床。萧玛 摄
江苏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以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着力点,通过理念先行、科学管理、强化实训和投入保证,全面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该校20个专业的四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8%以上。
理念先行,坚持“就业为先”的核心价值观
2000年建校初期,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走的是和一些高职院校类似的“文科+师范”的路子,这种同质化竞争的状态让学院陷入发展低谷——2003年招生仅有400人。2004年,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精神,学院调整了发展定位和方向。利用南通作为江苏省纺织、机械、电子产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和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实施专业设置战略性调整,创建了汽车、机电、建筑、生物制药等专业,使毕业生可以迅速地融入上海都市圈,服务长三角经济区。
职教发展,“就业为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的办学目标,学院董事会提出了“厚德强能,知行精进”的校训和“立一等品格,学一等技能,创一等事业”的办学理念。既然强调就业,理应首抓学生技能的培养,学院为什么突出“厚德”而后“强能”?院长张荣生分析说,这其实源于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我们开展实训合作企业的用人观是: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所以,我们强调“厚德”第一,“强能”次之。学院按照1誜150的师生比例配齐辅导员队伍,开展“百名教师帮扶百名学生”活动,陈明宇董事长本人就亲自担任了5名“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实习学生认识到企业用人以德为先的标准,就会很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进而融入企业文化。
为此,学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制度。根据第一手调研资料和专家论证意见,董事会和院长办公会及时研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二是通过座谈会、问卷、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渠道,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三是从2006年开始,实行不合格毕业生“召回制度”。这些措施的推行,有效地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科学管理,提升职业教育品质
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学校优秀的教育品质。那么,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张荣生说,学校品牌的核心要素,一是校长,要抓制度建设;二是教师队伍,要拓宽视野;三是学生,要提高技能。
——对于校长而言,主要是抓好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实现科学管理。学院实行每周院长办公会、中层干部例会、全院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每周五安排院长接待日,在党务工作、行政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
——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导、博士为专业带头人,硕士、“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除每个学期安排学校内部培训以外,每年暑假都要送40名教师到广州等地学习。今年,学院将陆续派遣40名左右的机械、电子、汽车等专业的教师赴德国西门子公司等进修培训,让教师们站在世界职业教育的制高点上来开阔视野,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强化危机意识,树立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成本观念。在推进校企融合、实现管理变革的探索方面,学院进行的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建构学院自己的管理标准。这是追求高质量教育目标的需求,也是危机意识使然。目前,学校构建管理标准体系的工作运行情况良好,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强化实训,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共赢
当今,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操作技能的员工,而实训基地则是职业院校学生转变为企业合格员工的“摇篮”。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摇篮”方面,舍得投入。据张荣生介绍,为了办好学校,董事会规定,每年学费收入的75%用于学校的正常运转(今年又追加到78%),其余25%用于学校硬件建设。这个75%的资金由院长在预算的框架内调度,董事会不予干涉。
强劲的资金投入,为“实训推进就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证: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与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建立了数控培训基地、汽车维修服务培训中心、机电系院内实训基地等,同时拥有校外实训基地41家,新建校内实训室9个,实践实训课开课率达到95%以上。仅2006年,数控、汽车、模具等实训室就添置了1100万元的仪器设备。新建的453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一期工程也将在近期竣工。学生通过教、学、练,掌握了相应的技能,从而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共同提供师资,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实训训练,加上企业特派辅导员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认可企业文化、了解企业业务,顺利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过渡。
实训教学的强化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可以说实现了共赢:一是企业可以迅速获得实用型人才,降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二是为学生尽早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缩短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三是实现了产学良性互动,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