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腾飞构筑技能人才高地
---上海市发展职业教育纪实
■本报记者 刘琴 张玉文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学院自制的整车电器示教台旁给学生上课。(资料图片)
上海在新时期确立了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目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大量技能人才,也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上海市政府调控,教育、劳动等部门协力合作,加快了培养技能人才的步伐。
上海洋山深水港,装备先进的码头,井然有序的卸载,集装箱庞大的身躯被一只只钢制巨手轻松抓起,齐整放置。正处于建设中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每年要从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接收100多名毕业生,从事“桥吊驾驶”这一高技术工种。“至2012年,洋山深水港将分5期建成,我校培养的航运人才大有用武之地。”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鲍贤俊说。
上海如今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目标是建设“四个中心”---以新型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产业结构升级的渴望,使上海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格外强烈。2002年,上海市的高技能人才仅占6.2%,远远无法满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到了2007年,该市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已达19%,中级技能人才超过40%,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线图”日益清晰。
彻底改变金字塔型技能人才结构
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从6.2%提高到19%;技能劳动者中初、中、高等级结构比例从呈“金字塔型”的57∶36∶6,变为“火箭型”的39∶42∶19。短短5年,上海市不仅技能人才的“量”明显增加,而且人才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要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郭扬说,上海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近年来明确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正是在这样一个共同目标的驱使下,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市教委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将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红红火火地搞了起来。
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时间是2003年。从这一年起,上海市实施了“技能振兴计划”,各部门齐心协力发起“攻坚战”,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以此带动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在市政府的主持下,劳动部门下属的技工学校全部划归教育部门管辖,将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的鉴定考试彻底分离开来。
此后,劳动部门重点抓“两头”,放“中间”,一方面抓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每个月、每个季度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另一方面抓考试鉴定,同时对师资、场地、设备设施以及职业标准实施过程监管。
而“中间”的教育和培训任务则由教育部门承担起来,职业院校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中产生什么疑惑,在人才培养中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得到专家的悉心指点。市教委还引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使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比例达到70%左右,第二产业类约占25%,第一产业类在3%左右,“三、二、一”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关系基本适应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部门职能明晰之后,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到2005年,该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就达到了14.95%。
“技能人才的理想模式是‘倒啤酒桶型’,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技能劳动者中初、中、高等级的结构比例相当于15∶50∶35。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又启动了新一轮‘技能振兴计划’,要求高技能劳动者每年增加2%,到2010年达到25%左右,同时初、中、高等级比例达30∶45∶25,实现‘啤酒桶型’。”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处长仇朝东说。
高技能劳动者每年增加2%,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尽快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上海市政府调控‘由外而内’,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转向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与之相应的则是职业教育体系‘由内而外’,从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学历教育逐步向社会开放实训中心转变,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郭扬一语道出了上海市近年来的技能人才培养轨迹。
向有志于学技能者敞开实训中心大门
尽管正值寒假,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几个开放实训中心仍是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在“现代化工开放实训中心”,几名教师在为即将开始的对外培训做准备,原来,上海焦化厂等5家化工企业的员工要来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化工操作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操作不慎甚至能引发爆炸。”学校化工专业学科带头人陈本如介绍说,实训中心有一套世界先进的全仿真化工设备,能模拟一个化工厂的整个生产流程,却又不必使用任何真实的化工物料,完全通过电子信号进行反应,既安全环保,又直观准确。
“要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加强实训建设。”上海市教委职成教处的张福顺说,上海市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以后4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4%,还设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开放实训中心体系的建设。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建成34个开放实训中心,高等职业院校也建成若干个。
开放实训中心除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外,还惠及广大市民,免费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实训服务。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经批准,可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费用方面,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职业院校予以管理费用、物耗补偿、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等内容的实训运作费补贴,从上海市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种种优惠条件,极大地调动起职业院校对待“开放式实训”这一新事物的热情。
有了先进的实训设备,学生也从中受益匪浅。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软件专业学生张帆,今年7月才能毕业,现在在上海一家软件企业开发手机游戏,实习工资就拿到6000元。记者登录该校网站,各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目了然,很多学生进入英特尔、西门子、宝钢等知名公司工作,由于技能过硬,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如今,上海新增户籍劳动力总数中,60%以上是由职业院校输送的。中、高职院校已逐步成为在岗、转岗、重新上岗培训的重要基地,每年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达50多万人次,有70多个机械类、国际贸易类、自动控制类等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机构在职业院校挂牌。设在郊区的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还依托师资、专业、设备、设施的优势,积极开展农民进城镇务工或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人人能学、处处能学”的开放式技能培训在上海遍地开花。
高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孵化”
“学生的技能水平是练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鲍贤俊说。该学院是上海市劳动部门唯一认定的上海“汽车运用技术类”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在校就能考取汽车高级工、预备技师,但毕业时学校先只给学生复印件,不发原证。等学生到企业工作满一年,企业盖章认可他的技能水平后,再发放技能证书,否则就让学生“回炉重炼”。
根据上海交通发展战略数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上海交通行业人才缺口在10万左右,其中,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要占专业人才总数的23%,交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为应对这种局面,学院与企业在多方面加强合作,力争培养出“上岗就顶用”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与上海通用、一汽丰田合作办起订单班,进行高标准定向培养;与上海市汽车维修公司的特约维修点合作建设生产性实习基地,在企业一线加速培养人才,再输送到其他维修点发挥带头作用。不仅如此,该院每发展一个专业,都引进一到两个强有力的企业集团作为支撑,成立由7-9名企业人士组成的“教学顾问团”,增强专业对口能力。
2007年,上海市的政策“聚焦点”对准到校企合作,启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在市政府“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的带领下,劳动局、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和市经委等五部门精诚合作,确定了一批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明确一个“订单式”的培养机制、取得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两张证书、获得政府、企业和家庭三方满意的社会效应---在这个“一、二、三法则”的统筹下,去年全市共有47家职业院校与300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在52个专业展开合作。目前该市的职业学校普遍建立了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指导或教学改革的共同体,仅中等职业教育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就超过2000个。
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每年高技能人才增长2个百分点的目标成为现实:2006年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6.95%,2007年则达到了19.04%。在此基础上,上海还要逐步扩大校企合作的实施范围,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物流商贸、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全面推进,将其作为落实新一轮“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抓手。
根据上海市教委规划,适应上海社会经济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贡献的作用,今后几年该市还将以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作为突破口,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围绕临港装备、崇明造船、金山化工和西北综合物流等产业,形成一批新的职业教育建设项目,逐步建成上海市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