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令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卢仁华终身难忘的时刻:2007年7月1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主管单位——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授予卢仁华“杰出贡献教育工作者”称号,并给予30万元的重奖。作为杭钢集团公司有史以来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奖励,全公司3万余职工中仅有两人获此殊荣。此时此刻,回顾28年的职教生涯,卢仁华感慨万千,久久不能自己。
数据见证发展“奇迹”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1979年创办的浙江矿冶技工学校,创始人就是卢仁华。28年来,学校几经变迁,从山区到市区,三易校址、六改校名、四度扩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人们视为“奇迹”。有数据为证:
——1979年:开办费2.5万元;学校位置:偏僻山区;校舍:矿区废弃的幼儿园,面积200平方米;教职工7人,学生30人。
——2001年:学校升格高职,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教职工132人,学生2000余人,固定资产0.47亿元。
——2007年:学校占地503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教职工409人,学生7500余人,固定资产2.8亿元。
这三组数字,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8年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凝重的数字、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变化,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人们:这是一所创造了奇迹的学校。创造这一奇迹的带头人正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卢仁华。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百名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是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学院院长;2006年,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熟悉卢仁华的人都知道,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本鲜活的职教教科书。28年来,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学校的发展事业上,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经历合格技校、省级重点技校、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技工学校,直至升格为高职院校。任何时候他都心怀忧患,牢牢地把握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带领学校教职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奇迹。2001年升格高职后,短短6年时间,这所原本招生艰难的学校一举成为省内知名的高职院校,并被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追寻成功的背后,人们惊诧于卢仁华的睿智。
满心欢喜换来“当头一棒”
学校升格高职,对卢仁华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也带来了满心的欢喜,起码在当时是这样。学校要生存,关键是生源。在他看来,高职招生肯定不需要像过去技校那样奔忙了。然而2001年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招生,却给了卢仁华当头一棒:300个高职招生指标,第一志愿填报的一个都没有,第二志愿也只有7人,最后“打扫战场”,通过补报也只招了240名学生。
怎么办?怎么办?痛定思痛,卢仁华认识到“如何办好高职”已成为自己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为此,他发动全校教职工开展了一次以如何办好高职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他分析了在山区艰难办学16年靠的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竞争促发展”的战略,使学校绝处逢生,得到发展;他回顾了1995年迁入绍兴市区后,招生难、就业难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学校及时提出“抓好一个中心,建设两个基地”的战略,在继续抓好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抓招生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并取得了成功。
通过分析,卢仁华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学校必须面对实际,尽快确立高职发展战略。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了“建特色,创品牌,争市场,促发展”的新战略。
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后,卢仁华开始把学生毕业时获得高职学历和高级工证书作为学校特色。于是,学院借鉴高级技校人才培养模式,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应知应会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容量,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他提出根据“应知应会,技能领先”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不久,卢仁华发现仅仅以高级工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完整。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兼有“职业性”和“高教性”,理应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比中专生理论水平高。因此,2003年开始,他又提出“文化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重在技能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