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先锋 2007教师节特别报道
职教讲台上享受生命的乐趣
——记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教师 顾宏
【事迹】每周至少要带18节课,几乎涵盖所有专业课;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顾宏十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带一门课,学一门课,久而久之成了“门门精”。
【心声】真正的好老师一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能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享受生命的意义。

顾宏(右)在指导学生。(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俞路石
采访顾宏很难,因为她实在太忙了,一边当着老师,一边还在上着自己的研究生课程。她的同事告诉记者:“她对职业教育天生有一股痴情,每年的假期,别人都在休息时,她总要想着找一些学习的机会来充实自己。”
她的桌上,摆放最多的是有关职业教育的书刊;她与人交谈,说得最多的是学生实习实训的话题;她每天思考的是同一个问题——怎样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好老师一定对工作充满热情”
1993年,顾宏来到了淮北工业学校的前身——淮北市第一职业高中,当上了一名专业课教师。在这里,顾宏觉得,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当时的淮北市第一职业高中刚刚从普通中学改制而来,如何办职业教育,大家心里都不是太清楚,专业课教师极度缺乏,更谈不上实习实训的设施。作为仅有的几名专业课教师之一,顾宏当时每周至少要带18节课,教的课程也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专业课。可是她乐此不疲,带一门课,学一门课,久而久之,顾宏成了学校里的“门门精”。
1996年,女儿出生,顾宏更忙了。可是她每周所带的课程却一点都没减少,已经找到职业教育乐趣的顾宏,已停不下步伐了。她热爱这份工作,喜欢学生。她常说:“和学生在一起觉得自己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
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顾宏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丈夫被单位抽调到外地工作,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年仅两岁的女儿送进了幼儿园。每天忙完学校的工作,赶去接女儿,往往是整个幼儿园里只剩下女儿一个人了。回到家中,等女儿吃完饭,躺下睡觉后,顾宏又要开始准备明天的工作……
虽然时间总是那么不够用,但顾宏还是每天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就在那段时间,顾宏利用业余时间完整地学习了计算机知识,成为学校里最早能使用电脑课件授课的教师之一,她还获得了国家劳动部门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机修钳工)考评员资格。
“把教室搬到车间中来”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千差万别,作为专业课教师,细心的顾宏发现,好多学生坐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课的时候无精打采,而一旦到了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学生立刻就精神抖擞起来,即使连续几个小时下来,也没有丝毫倦意。
联系自己曾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顾宏开始认真思考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在哪里?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中专毕业生?”
职教讲台上享受生命的乐趣
基于这些思索,顾宏开始了自己的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成为顾宏教学的主战场,教学模式也从“重视专门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转向“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技能培训”。
实践的初期是艰难的,长期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思维,让一些同事无法接受顾宏的想法,于是顾宏在学校开始进行对比实验,两个班继续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另外两个班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压缩理论课学时,加大实习实训学时,在机器旁讲操作,边讲边练,把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作为专业课教学的重点,考试就在机器旁进行。
一个学期下来,进行“改革”的班级,无论是学生的上课热情,还是学习成绩都大大超过了另外两个班,持不同意见的老师信服了,不仅开始接受顾宏的理论,而且积极参与到整个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来。一时间,“把教室搬到车间中来”,成为整个淮北工业学校响亮的口号。
2004年,顾宏把自己和整个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写成一篇论文——《机电技术与应用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安徽省职业学校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这也是淮北市职业教育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一等奖。
几年过去,淮北工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愈发深入,增强专业技能培训的理念,也深深植入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办学质量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95%以上的毕业生离开学校时拿到了中级工的证书,就业率高达98%以上,学校也由此获得了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和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称号。
爱学生就等于培养学生
和顾宏同事多年的毛雪侠老师清楚地记得,每年教师节的时候,顾宏收到的贺卡和鲜花是全校老师中最多的,贺卡中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节日快乐!”
和顾宏交谈,她嘴里根本就没有“学生”这个词,一概被“孩子”所取代了。为此她的女儿常会发问:“妈妈,到底谁是你亲生的孩子?”
2003年冬天,一个狂风呼啸的寒冷晚上,晚自习下课后,学生贺强因突然发病住进急诊室检查。放下女儿一人在家,顾宏赶去急诊室看护到深夜。回到家费力地推开门,发现女儿蜷缩在门后睡着了,她叫醒女儿问:“为什么不上床睡?”满眼恐惧的孩子对她说:“妈妈,我害怕!这样可以让门关得更紧些。”
从踏上讲台开始,顾宏曾经连续1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带过的学生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顾宏知道,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培养一个学生,尤其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性格、经历、家庭千差万别,学校又以家庭贫困的学生居多,尤其要把更多的心血放在他们身上。
年敬和年佩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家境贫寒,来学校报到时,家里甚至连100块钱都拿不出来。一日三餐,姐妹俩只能用3至5个馒头充饥。顾宏看到这个情况,不仅在生活、学费上给予大力资助,还经常给这对姐妹增加一些营养。淮北地区有一种用油煎制出来的面点——馓子,顾宏就经常买来一大包,送给她们。久而久之,店老板很是诧异,就问她:“你每次买这么多,做什么用?”顾宏说:“家里小孩多。”店老板更是诧异:年纪轻轻的,怎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姐妹俩的母亲发自内心地感谢顾宏,跑了大老远的路,给顾宏送来一口袋自家种的花生,而顾宏又一粒一粒把花生剥好,送到姐妹俩面前。
顾宏爱学生,更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梁文是1997年入校的,刚来到学校时,他觉得自己没考上高中,只是上了一所职业学校,前途暗淡,无精打采,对班集体活动毫不关心,对同学也不理不睬。细心的顾宏发现,梁文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于是主动提议让他担任班级的文娱委员,让他参与到班级的集体活动中来。
一段时间下来,沉默寡言的梁文逐渐融入到集体中,生活、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年过去了,已经是广东某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梁文,每次回到淮北,都要看望一下顾宏。
像梁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关注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是顾宏多年总结的经验。她实施的“班干部轮换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久而久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校,大家一致公认,顾宏带的班级班学风正、学习气氛浓厚、集体荣誉感强。如今,她所倡导的“班干部轮换制”在全校得到普遍实行。
如今的顾宏,已经走上学校实训处的领导岗位,还被聘为淮北市机电专业的教研员。然而,她仍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每周还担负着近10节课的教学任务。她还要继续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摸索出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