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孙雅艳

9月8日,孙雅艳办公桌上堆着一大摞辅导员工作笔记——《我爱我生》个性化手记。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为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她在校园BBS为146名学生写下14万字的《我爱我生》手记;为更好地帮助山区的孩子,她六赴百色,与山区孩子通信2000多封;为让更多人奉献爱心,她发起“音符串起希望”社会实践活动……
她就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辅导员孙雅艳,这位身材瘦小的女教师,用无私奉献和爱心奏出生命中的最强音,带着年轻人历练成长,点燃贫困孩子的希望。
在校园BBS为146名学生写下《我爱我生》手记
5年前的9月,孙雅艳走上了大学辅导员的岗位,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时,她感到了手足无措。她所带的146名学生,来自多个省市和不同背景的家庭,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走进学生心灵就从走近学生开始吧”,从2004年起,“家访”成了孙雅艳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假日,这个浙江女孩从上海市区走到郊县,足迹还延伸至上海周边的城市。跑得远时,一天只能去一个远郊学生的家;跑得多时,一天要走六七家。
家访带给孙雅艳的触动和收获是巨大的。
当初印象中对学校活动并不积极的学生,原来一直在家照顾终年瘫痪在床的爸爸,肩扛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而她却不曾耳闻……这让孙雅艳开始反省自己的工作,“我们总觉得学生对老师冷漠、不亲近,是学生的问题,却很少问自己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他、走近他们。”
于是,孙雅艳的家访更勤了,密密麻麻的公交线路图和一个个家访故事,集成了7万多字的《走近学生》家访手记,这让孙雅艳的辅导员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辅导员工作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为了外出时不让有事找她的学生白跑,孙雅艳在宿舍门口挂起了“艳子老师信箱”;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她好几次赶到招聘现场,亲身感受就业压力,了解应聘程序。
越走近学生,她越发现: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这些大学生,内心其实很期待获得他人的肯定。“任何学生都需要赏识和激励。保护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其实就是在放大他的闪光点。”孙雅艳便用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写下了146位学生感动她的一件事、一句话,三年下来,形成了14万字的《我爱我生》手记,并陆续发表在了上师大的BBS上。
帖子在网上传递,在师生的心中流动。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不仅给孙雅艳的工作带来改变,也给学生们带来了爱的互动效应。有的学生模仿孙雅艳的做法通过博客写下身边同学的优点,许多班级建立了“成长记录册”。
支教一年走访300名学生写下14万字的心得
2001年,还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二学生的孙雅艳,偶然看到了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支教的上师大校友巩玉新发起的爱心募捐和一对一帮困助学的倡议。在捐出一些衣服和书籍的同时,她悄悄在衣服里夹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这封信,开启了孙雅艳资助贫困学生的大门。8年中,她六赴百色,与山区孩子通信2000多封,个人资助46个学生,捐助10多万元。
2007年,孙雅艳向团中央报名参加“中国扶贫接力计划”,终于在她魂牵梦绕的广西田阳县坤平乡当了一名真正的“支教教师”。
坤平是国家级重点贫困乡,坤平初中是田阳北部山区最偏远的一所中学。山里一遇上打雷闪电就会拉闸,断电是常事;喝的都是河里的水,遇上发洪水河水就会变得很浑、很脏。
但这些都比不上在坤平初中的第一堂音乐课带给她的震动。“当我在黑板上写下音阶‘1234567’,想让孩子们唱一唱时,所有的孩子竟然不约而同说出了数字‘1234567’。”后来孙雅艳才知道,由于没有教师,这儿的孩子上音乐课的方式就是在讲台上放个录音机听。
孙雅艳借来了电子琴,办起了校园歌手大赛和合唱团。“只要一上音乐课,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走进教室,连平时很调皮的男生也会很认真地听讲,参加合唱团的孩子们更是很自觉地早上五六点就起床练声。”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山区的孩子,从来到坤平的那周起,几乎每个周末,孙雅艳都要走上好几公里的山路,去学生家进行家访,最近的2小时,最远的要走6小时。
一年中,她走访了坤平和其他乡镇的近300多名学生,足迹遍布田阳8个乡镇19个村52个屯。每次家访,她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学生的情况,并写下了14万多字的支教心得和家访手记。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传递爱心
2004年暑假,孙雅艳在上师大音乐学院首次发起了赴广西百色的“音符串起希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次“三下乡”,不少同学是被动员去参加的,而第二年“三下乡”活动再招募时,动员变成了筛选。
孙雅艳则总是身先士卒,把这几年获得的各种奖金、兼职酬劳和部分工资都带头捐给山区的孩子作为助学金或购买生活学习用品。为了支持学生们的“三下乡”,音乐学院师生还发出了倡议,募集经费,学院许多拿奖学金的学生捐出了10%的奖金用于资助山区学生。
“经历了‘三下乡’,这些学生都长大了。”孙雅艳说,“‘三下乡’队员韦玮曾是个非常‘难管’的学生,但去年汶川地震,瘦弱的韦玮一下就献了400CC的血,当时他说‘我不能给队员们丢脸,社会需要的时候我会第一个站出来’。”而韦玮却说:“孙老师比我们付出得更多。”
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金国忠告诉记者,孙雅艳参加过6次无偿献血并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还签署了眼角膜捐赠协议。
在孙雅艳的母校上海师大,更多的师生加入了爱的洪流,田阳的教育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更为长远的资助。
通过开设的支教博客“音符串起希望”,很多素昧平生的朋友走进了孙雅艳的志愿者队伍,这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为山区学生捐资助学,至今已经累计26万元。
爱是孙雅艳生命的最强音,那用灵魂谱写的大爱之歌将永远在她的心中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