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新闻资讯 -> 高等教育 -> 文章内容
知名人士频陷造假漩涡 学术不端为何“升级”?
作者:admin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9-8-11 9:40:54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半年多来,学术造假事件不仅接二连三,沸沸扬扬,而且呈现出“升级”特征:一些大学的院长、校长甚至院士等知名人士,身陷学术造假漩涡。

  为什么学术失范现象与这么多学术界权威人士连在一起?是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还是学术打假力量悄然壮大?

  学术不端司空见惯

  “升级”有其软环境

  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调查发现,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超过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当事人,相当比例的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超过30%的科技工作者表示“非常同情”和“有些同情”,20%表示可以原谅。

  对学术不端行为司空见惯甚至抱有同情心理,无形中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和“升级”营造了软环境。有些大学校长对身边的学术腐败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假”变成了“假打”;有的高校领导意识淡薄,受种种因素诱导,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学术腐败的泥坑。

  对此,教育部长周济指出,多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然而,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校长身兼多任

  超越底线为“学术”

  选拔学术权威当大学校长,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惯例。可问题在于,人们往往误把学术权威当成管理权威,无论是否合适,大学校长总是要从名教授、专家乃至院士中挑选。大学校长在从事行政管理的同时,一般还承担着各种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校长们总要在百忙中发表论文或著书立说。在这样的职业环境里,有的校长难免会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在学术上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超越学术道德底线。

  因此,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校长身兼多任,既难以专心致志抓管理,又不能一心一意搞科研,是滋生学术腐败的制度缺陷。

  有学者介绍说,理查德·莱文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学者,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十几年里,却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莱文认为,大学校长是一项需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事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旁顾其它事情。不少专家指出,我们的大学校长也应当职业化,不承担科研任务,不设定科研指标,让大学校长从科研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从制度层面遏制学术腐败。 

利益驱动不可小觑

  造假也因“孔方兄”

  据报道,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事件”所涉及的研究小组,曾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剽窃内容、编造实验数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小组正是以这些论文立项,获得国家博士后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项目经费资助。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孔方兄”成为一些院士和大学校长学术腐败的直接诱因。

  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曾透露,在不少大学里,教授、院长乃至校长的工资收入并不很高,除了各种津贴外,科研经费却是一种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利用各种手段争取科研经费,仍是大学的一种激烈竞争。有些校长、副校长、院长也不能“免俗”,通过各种办法发表论文争取立项,有时不惜弄虚作假。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指出,当今时代,学术不仅可以换取荣誉和金钱,谋取官位,还可为学术机构带来荣誉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成绩就和学术机构、学者个人的利益形成了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形形色色学术失范行为的温床。

  人人都有麦克风

  打假走进信息时代

  有学者分析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由来已久,目前的现象并不是愈演愈烈,而是因为学术打假的社会力量悄然壮大,发现的案例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对学术造假的发现和甄别。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惊人,人们一旦发现学术造假现象,就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公之于众,成为舆论的焦点。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别敦荣指出,现在学术不端之所以屡屡见报,不是因为以前少、现在多,而是由于现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了,发现论文抄袭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反剽窃”软件的问世,更加大了发现论文抄袭的可能性。过去发现的论文抄袭,多属偶然,是碰巧的,而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只要在网上一浏览,找出相近文章,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仔细一比对,很容易发现论文是否存在抄袭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人们的学术打假意识明显增强了。许多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专家学者,眼里揉不得沙子,对学术不端行为大胆揭露,让学术造假者难有容身之地。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新闻 · 热点关注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自学考试 · 综合新闻
· 招生考试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浙江数十名学生因不知名球..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