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新闻资讯 -> 高等教育 -> 文章内容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精彩转型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9-8-6 13:18:31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抢占信息化战场的前沿

  ■本报记者 计琳 通讯员 刘国顺 宋忠伟

  经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我国首部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术语标准——《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完成这项被称为“牵住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牛鼻子’”重大课题任务的,正是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

  短短5年间,这个培养图书档案通用人才的学历教育系,不仅成功开创我军首个政治工作信息化学科,而且一跃成为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10多项成果开创了全军第一。

  华美转身的背后是一个传统学科勇担时代使命、对接国家战略、紧贴军队需求,在转型中书写下的精彩篇章。

  思想转型,学科作战略调整

  军事信息管理系的前身“图书档案系”,是全军唯一培养图书、档案、情报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系。这曾是一个取得骄人业绩的团队,学科建设在全国百余所大学同类专业领域里享有盛誉;拥有戴维民、张琪玉、林平忠、张正强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然而,2003年全军第15次院校工作会议召开,在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通用学科向军事学科转型的大背景下,走过近20年辉煌历程的信管系却被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当时,摆在该系面前的有两条路。走,前途依然会很辉煌,一些著名学府已经主动要求整体接收,并承诺为他们成立信息学院。留,要进行整体转型,意味着告别过去的辉煌从零开始。”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委贡沈平告诉记者。

  恰逢此时,军队兴起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一边是闻名全国全军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一边是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的呼唤。”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后,该院党委作出重大决定——转型!让该系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担起时代的重任!

  信念在阵痛中坚定,使命在抉择中升华。转型!该系全体教员干部开始了一场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士兵突击”。

  从闻名全军的老教授,到刚刚任教的年轻教员,纷纷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身转型,已年过五旬的王松林教授,坚定地把研究重心由文献编目转到军事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上来;葛敏教授毅然停下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图书馆学著作,将军事信息机构管理和军队人才信息素质作为新的学术方向。

  “信管系拥有知名的学科、一流的教员队伍,曾赢得许多荣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把专业优势嫁接到军队政治工作这棵大树上,才能根深叶茂,求得新的发展。”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戴维民告诉记者。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系发挥原有学科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学科融合的新路:将现代信息技术、军事信息管理学与军队政治工作学嫁接,推进图书馆学、档案学向军事信息管理、军队政工信息化等军事新学科转型。接着,他们综合优化配置师资队伍,调整了10多名教员向军事学科交叉,引进11名具有部队经历和信息专业技术的人才;分设若干教学小组,组织跨教研室甚至跨专业系开展政工信息化研究和教学;并为所有教员逐个量身定制专业方向、教学课程、科研课题。

  2005年,“军事信息管理”学科被正式列入军队院校第二轮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以政工信息化为主体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管理”被总部批准为重点建设方向。全军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称赞他们“开辟了政工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全新领域”。

  教学转型,课堂向部队延伸

  2005年上半年,该系一位中青年教学骨干非常自信地走上讲台,给军以上部队机关干事班学员讲授“电子军务”课。然而,课程还没上到一半,教员就发现有的学生打起了瞌睡。下课后,一名学员不客气地说:“不是您授课水平不行,而是课程内容设置有问题,我们听下来感到这门课只有‘电子’,没有‘军务’,跟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沾边。”

  曾经的精品课遭遇“滑铁卢”,这一现象引起了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面转型,离不开对部队需求和军队建设的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必须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学员岗位需要。”该系主任林平忠说。

  为了实现院校与部队互动、课堂与战场对接,系党委要求每位教员在教学、科研、调研的一年时间分配上做到三个“三分之一”;同时,采用实地调研、寄发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分别对部队单位的政工信息化建设现状、政工干部学历、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正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创立了一套从博士、硕士到各级政工干部任职教育的多层次教学体系,满足了部队的不同需要。”该系政委王彦伟介绍说。为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素质,他们还制定了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规定教员每次上新课必须调整或更新15%至20%的内容。

  教员们的身影开始频频出现在全军各部队和各重大军事演习的现场。教学模式的转型,让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的“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解决。

  2004年暑假,黄海鹰副教授在驻云南某边防团调研时发现:虽然为提高部队信息化执勤能力,该团已在近千公里的边防线上建起了局域网,联通各分队。但是团宣传股的干事依然带着宣讲提纲,翻山越岭地去开展主题教育。于是,黄海鹰连夜起草了一份利用网络加强政治工作的方案。针对官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缺乏的问题,专门寄去一批教材。根据黄海鹰的建议,该团很快对网络进行了优化改造,网络阵地终于“活”起来、“火”起来了。官兵们欣喜地在网上留言:“千里边防一线牵,鼠标轻点发邮件,网上聊天真过瘾,哨所从此不寂寞。”

  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个性化的人才。

  2007年9月,沈阳军区某部宣传干事丁浩到该院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兰成教授发现了丁浩在制作FLASH动画上的特长。“部队的‘网民’正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如果让丁浩将FLASH动画融入到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王兰成想。

  于是,经过几个昼夜的思考,王兰成策划了一堂新课,以直观易懂的动画讲解动态网站的基础知识、政工网建设的经验和基层网络活动的组织等实用技能。丁浩站上了讲台,而他坐在了丁浩的位子上。这堂课果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正是这堂课让丁浩找准了发展方向,也让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新的实现形式。

  据了解,转型以来,该系先后组织了150多人次去部队实地调研考察。教员们了解部队、熟悉官兵,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授课质量,而且打造了一支适应转型、胜任转型的教书育人队伍。

  科研转型,课题与使命对接

  研究课题不仅要贴近部队实际,更要瞄准军队政工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对这一条“钢规铁矩”,该系博士研究生王玉媛有着深切的感受。

  2006年,国防科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王玉媛,考取了该系王松林教授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方向博士生。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王玉媛将选题定在了自己熟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上,选题因与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贴得不紧,被王松林当即否决。王玉媛至今记得导师的话:“就论文本身来说,我也可以让你通过,但我今天让你通过了,未来信息化战场上你却通不过。”

  让信息化真正成为军队建设的“助推器”,让价值追求在履行使命中闪光,是该系在转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该系从闭门造车走向外出取经,一改以往单纯注重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积极“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为使科研与部队需求相对接,与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前沿相适应,他们建立了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开展科研的机制。

  5年中,该系40多名知名教授、中青年才俊,组建成一艘攻克难关、创新研究的“智慧航母”,在科研转型中创立了诸多“第一”:举办全军首届政工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编写首部政工信息化理论专著;承担首部政工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制任务……

  2003年,该系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课题《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调查分析与有效利用研究》,戴维民教授带领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经过一年多的集体攻关,对因特网上6000余个军事网站或网页进行了搜集,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适合于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受到国务院学科评议专家组的肯定。

  2004年,该系参与研发了“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了国内第一个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数字化平台。通过问卷生成、机上调查、数据存取与查询、统计分析等研究功能和手段,使军队政治工作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得到实现。

  2007年,他们着眼部队政治工作作战网上模拟演练需要,组成由2名专家教授领衔,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课题小组,成功研制出一套“政治工作作战指挥教学模拟系统”。

  连续多项全军重大政工信息化研发任务的成功完成,让该系名声大震。部队在开展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中遇到“拦路虎”,总会向他们求援,他们俨然成为一支活跃在政工信息化前沿的应急尖兵分队,与此同时,一大批科研人才也在实战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悉,近年来该系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军队、省部级各类立项课题5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

  《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6日第1版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新闻 · 热点关注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自学考试 · 综合新闻
· 招生考试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高考能否改在双休日?南京已..
· 南京2010年成人高考3.5万多..
· 南京高考录取率达85.2% 职..
· 南京试点高校参与中学教改..
· 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人才招..
· 南京大学2009年成考各专业..
· 南京大学网上报名考研人数..
· 南京师范大学向新生寄送精..
· 南京市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
· 南京中招14所学校要降分 不..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