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信息化战场的前沿
■本报记者 计琳 通讯员 刘国顺 宋忠伟
经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我国首部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术语标准——《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完成这项被称为“牵住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牛鼻子’”重大课题任务的,正是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
短短5年间,这个培养图书档案通用人才的学历教育系,不仅成功开创我军首个政治工作信息化学科,而且一跃成为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10多项成果开创了全军第一。
华美转身的背后是一个传统学科勇担时代使命、对接国家战略、紧贴军队需求,在转型中书写下的精彩篇章。
思想转型,学科作战略调整
军事信息管理系的前身“图书档案系”,是全军唯一培养图书、档案、情报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系。这曾是一个取得骄人业绩的团队,学科建设在全国百余所大学同类专业领域里享有盛誉;拥有戴维民、张琪玉、林平忠、张正强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然而,2003年全军第15次院校工作会议召开,在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通用学科向军事学科转型的大背景下,走过近20年辉煌历程的信管系却被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当时,摆在该系面前的有两条路。走,前途依然会很辉煌,一些著名学府已经主动要求整体接收,并承诺为他们成立信息学院。留,要进行整体转型,意味着告别过去的辉煌从零开始。”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委贡沈平告诉记者。
恰逢此时,军队兴起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一边是闻名全国全军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一边是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的呼唤。”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后,该院党委作出重大决定——转型!让该系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担起时代的重任!
信念在阵痛中坚定,使命在抉择中升华。转型!该系全体教员干部开始了一场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士兵突击”。
从闻名全军的老教授,到刚刚任教的年轻教员,纷纷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身转型,已年过五旬的王松林教授,坚定地把研究重心由文献编目转到军事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上来;葛敏教授毅然停下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图书馆学著作,将军事信息机构管理和军队人才信息素质作为新的学术方向。
“信管系拥有知名的学科、一流的教员队伍,曾赢得许多荣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把专业优势嫁接到军队政治工作这棵大树上,才能根深叶茂,求得新的发展。”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戴维民告诉记者。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系发挥原有学科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学科融合的新路:将现代信息技术、军事信息管理学与军队政治工作学嫁接,推进图书馆学、档案学向军事信息管理、军队政工信息化等军事新学科转型。接着,他们综合优化配置师资队伍,调整了10多名教员向军事学科交叉,引进11名具有部队经历和信息专业技术的人才;分设若干教学小组,组织跨教研室甚至跨专业系开展政工信息化研究和教学;并为所有教员逐个量身定制专业方向、教学课程、科研课题。
2005年,“军事信息管理”学科被正式列入军队院校第二轮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以政工信息化为主体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管理”被总部批准为重点建设方向。全军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称赞他们“开辟了政工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全新领域”。
教学转型,课堂向部队延伸
2005年上半年,该系一位中青年教学骨干非常自信地走上讲台,给军以上部队机关干事班学员讲授“电子军务”课。然而,课程还没上到一半,教员就发现有的学生打起了瞌睡。下课后,一名学员不客气地说:“不是您授课水平不行,而是课程内容设置有问题,我们听下来感到这门课只有‘电子’,没有‘军务’,跟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沾边。”
曾经的精品课遭遇“滑铁卢”,这一现象引起了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面转型,离不开对部队需求和军队建设的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必须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学员岗位需要。”该系主任林平忠说。
为了实现院校与部队互动、课堂与战场对接,系党委要求每位教员在教学、科研、调研的一年时间分配上做到三个“三分之一”;同时,采用实地调研、寄发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分别对部队单位的政工信息化建设现状、政工干部学历、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正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创立了一套从博士、硕士到各级政工干部任职教育的多层次教学体系,满足了部队的不同需要。”该系政委王彦伟介绍说。为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素质,他们还制定了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规定教员每次上新课必须调整或更新15%至20%的内容。
教员们的身影开始频频出现在全军各部队和各重大军事演习的现场。教学模式的转型,让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的“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解决。
2004年暑假,黄海鹰副教授在驻云南某边防团调研时发现:虽然为提高部队信息化执勤能力,该团已在近千公里的边防线上建起了局域网,联通各分队。但是团宣传股的干事依然带着宣讲提纲,翻山越岭地去开展主题教育。于是,黄海鹰连夜起草了一份利用网络加强政治工作的方案。针对官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缺乏的问题,专门寄去一批教材。根据黄海鹰的建议,该团很快对网络进行了优化改造,网络阵地终于“活”起来、“火”起来了。官兵们欣喜地在网上留言:“千里边防一线牵,鼠标轻点发邮件,网上聊天真过瘾,哨所从此不寂寞。”
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个性化的人才。
2007年9月,沈阳军区某部宣传干事丁浩到该院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兰成教授发现了丁浩在制作FLASH动画上的特长。“部队的‘网民’正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如果让丁浩将FLASH动画融入到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王兰成想。
于是,经过几个昼夜的思考,王兰成策划了一堂新课,以直观易懂的动画讲解动态网站的基础知识、政工网建设的经验和基层网络活动的组织等实用技能。丁浩站上了讲台,而他坐在了丁浩的位子上。这堂课果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正是这堂课让丁浩找准了发展方向,也让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新的实现形式。
据了解,转型以来,该系先后组织了150多人次去部队实地调研考察。教员们了解部队、熟悉官兵,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授课质量,而且打造了一支适应转型、胜任转型的教书育人队伍。
科研转型,课题与使命对接
研究课题不仅要贴近部队实际,更要瞄准军队政工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对这一条“钢规铁矩”,该系博士研究生王玉媛有着深切的感受。
2006年,国防科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王玉媛,考取了该系王松林教授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方向博士生。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王玉媛将选题定在了自己熟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上,选题因与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贴得不紧,被王松林当即否决。王玉媛至今记得导师的话:“就论文本身来说,我也可以让你通过,但我今天让你通过了,未来信息化战场上你却通不过。”
让信息化真正成为军队建设的“助推器”,让价值追求在履行使命中闪光,是该系在转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该系从闭门造车走向外出取经,一改以往单纯注重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积极“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为使科研与部队需求相对接,与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前沿相适应,他们建立了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开展科研的机制。
5年中,该系40多名知名教授、中青年才俊,组建成一艘攻克难关、创新研究的“智慧航母”,在科研转型中创立了诸多“第一”:举办全军首届政工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编写首部政工信息化理论专著;承担首部政工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制任务……
2003年,该系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课题《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调查分析与有效利用研究》,戴维民教授带领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经过一年多的集体攻关,对因特网上6000余个军事网站或网页进行了搜集,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适合于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受到国务院学科评议专家组的肯定。
2004年,该系参与研发了“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了国内第一个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数字化平台。通过问卷生成、机上调查、数据存取与查询、统计分析等研究功能和手段,使军队政治工作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得到实现。
2007年,他们着眼部队政治工作作战网上模拟演练需要,组成由2名专家教授领衔,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课题小组,成功研制出一套“政治工作作战指挥教学模拟系统”。
连续多项全军重大政工信息化研发任务的成功完成,让该系名声大震。部队在开展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中遇到“拦路虎”,总会向他们求援,他们俨然成为一支活跃在政工信息化前沿的应急尖兵分队,与此同时,一大批科研人才也在实战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悉,近年来该系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军队、省部级各类立项课题5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
《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