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笔谈(40)

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文义民
学校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一流大学,必须用时代眼光、世界视野和战略思维来谋划学校的改革发展大业。为此,学校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11年,成为广东省医科院校的主力学校;第二步,到2014年,成为广东医科院校的排头兵;第三步,到2021年,努力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名校。
学校出台了整合医疗资源、加大生物技术研发力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打造全省医学教育的“领头羊”和医疗卫生的“航空母舰”。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十一五”学科发展规划,以国家、广东省重点学科为牵引,对临床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战略性整合,组建了一批“大品牌学科”、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群。召开了学科特色主题报告会,汇报本专业特色,争取学校重点支持。会后,学校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遴选了中西医结合、信息工程技术等10多个强势特色学科,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为率先突破奠定了厚实基础。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学校“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校友会、网络、“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和国外华侨联谊会等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了一批领军人才及领军团队的引进力度,初步达成了部分引进意向。实施了高层次学术人才支持计划,采取竞争上岗、全球招聘等形式,努力造就一批站在学科前沿、勇于创新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拔尖的领军团队。
坚持把服务广东经济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宗旨,积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出台了如何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一揽子”方案。在人才培养上,以《纲要》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了专业学科结构,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的培养步伐,力争人才培养“产销对路”。在科研创新上,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的研究;积极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在服务社会上,注重打造医疗品牌,扩大医疗网络;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建成了省级大学科技园。
[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笔谈]
张济顺:整合教师教育优势资源 服务国家教育发展
王国健:开展专题调研 服务地区发展
刘克利:敢为人先破难题 科学发展上水平
李旭炎:整合新兴学科 服务滨海建设
中央美院党委书记:发挥在美术教育领域引领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建音乐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王迎军:融入发展促发展 强化特色上水平
王芳:坚持特色发展全面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
王玲:努力提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范明:解难事 谋大事 办实事 促发展
陈流汀:树立科学办学理念 实现学校新的跨越
倪生唐:坚持“三个发展”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杨仁树:努力培养能源与安全领域高素质人才
王鸿冰:加快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大学
封希德:把师生成长作为高等学校最大的发展
王亚杰:通过创新机制培养信息通信领军人才
吴建伟:突出高校办学特色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
王学会:强化特色优势 实现行业高校的科学发展
刘伟:以特色创优势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孙家学:强化特色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徐明稚:统筹兼顾 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北师大党委书记:强化办学特色 推进教育创新
杜玉波:打造空天信融合特色 谋划学校科学发展
詹培民:立足三峡服务库区 彰显办学特色
刘吉臻:构建“大电力”体系 服务能源发展战略
武大校长顾海良:强化办学特色 提升综合实力
廖进球:明确定位理思路 凝练特色谋高校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开放式学习调研 问诊式检查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把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北京联合大学:扎实推进调研 提高治教理校水平
北京理工大学:聚焦特色谋发展 激情进取创一流
胡树祥:科学谋划促发展 突出特色创一流
王建国: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
徐敦楷 :坚持质量特色并重 强化应实创新
冀晓萍:抓好高校辅导员这个关键角色至关重要
王路江: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水平
顾海良:把理论学习实施方案实践载体落实到位
杨学义:围绕“外、特、精”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裴钢:抓住机遇 解放思想 确立学校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