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本是本市高中新课程的亮点之一。然而当首轮新课程教学还剩一年的时候,亮点却有些形同“鸡肋”。
据了解,几乎所有区县都存在研究性学习“不研究”的现象——
研究课时被挪用
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三年共270个学时,每个学生至少需完成三个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虽然市教委并未强制规定学时分配,但多数区县和学校均在高三第一学期之前安排完270个学时。
据介绍,几乎每个区县都存在这种研究课时被挪用的现象,而且不在少数。
“ 研究性学习并不适合作为课程。”一位区县教委主管中学教学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习方法,应作为学习方式加以提倡,而不应成为课程。研究性学习大都个性化,学生共性少,像现在平均一周两到三个课时,先不说研究怎么教,就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很多老师也很迷惑。
学生“糊弄”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期望学生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题目,亲身实践,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们的题目具备一定“研究色彩”,中学生阅读现状、媒体语言错误、出国留学热、北京空气质量、上网速度与费用等都进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但作为课程关键内容的“研究过程”,学校不重视导致了学生糊弄差事。
“我上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就是网上下的,好多同学都这么干。”某示范高中一位高二学生坦言。
研究性学习是高考参考
有教育专家认为,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利,是长期以来的教育文化和教育价值观造成的——我国的教育多年以来以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追求,这种文化重记忆和背诵,而轻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是好的,但关键是要营造出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2010年新课程首次高考中,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录取参考提供给高校。而研究性学习的题目、研究过程、研究报告都将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成为高校录取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