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为何热衷报考公务员 折射文科教育危机?
新华网长沙电(记者 李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在公务员考试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科类考生。文科类考生为何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我国的高校文科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致文科考生争挤公务员这座"独木桥"?
--文科考生热考公务员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始于1994年。随着《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在该年度的颁布,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压力的日渐增大,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激增。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约6.2万人,共涉及103个部门,实际录用约4800人,报名人数与计划录取人数的比例为22:1。2005年,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数为31万,2006年为36.5万,2007年为53万,2008年达到64万。
据记者调查,在公务员考试大军中,文科考生占多数。记者从中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处了解到,真正热衷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大多是文科类学生。公务员考试专业门槛较低,又能契合毕业生的期望值,加上考试本身也逐步规范化,很符合善于应考的文科生口味。
"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0多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社会新增岗位只有1000万,其中1/3的岗位不适合应届毕业大学生,1/3的岗位与大学生期望值有距离,剩下1/3的岗位中很大部分需要专业训练。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学生越来越热衷报考公务员。"中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蒋直平副主任说。
--文科考生为何热衷报考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热度日益增加,与公务员本身工作稳定、社会福利较好、社会地位体面关系很大。但文科考生之所以热衷报考公务员,与两个问题相关,一是专业优势,一是社会就业压力。
从专业来看,文科考生考公务员有相当的专业优势。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的其实就是考生的写作能力和时政分析能力;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也与文科考生的思维密切相关。
但文科考生热衷报考公务员更多的就业压力。除了部分学生真正有"仕途理想"之外,大多数文科生迫于就业压力,甚至是别无选择地将所有的砝码压在公务员这座"独木桥"上。为了增加命中率,许多毕业生更是多架几座独木桥,便形成了跨地域的"考碗族"。
蒋直平告诉记者,我国高校中庞大的文科教育并非职业训练,没有教会学生"讨饭碗"的技能,与社会需求有所背离,导致文科求职难于理科。目前,中国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专业型与技术型人才,对文科类人才的需求仅占招聘需求总数的24.8%。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来看,招聘会的上企业招聘仍以理工科毕业生为主,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目前用人单位提前到高校主要抢工科毕业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石油、材料、冶金等理工类专业,连续几年社会需求大,就业率都高居榜首。
--文科生热考公务员折射出文科教育危机
从现象来看,就业难导致很多文科生将"宝"押在公务员考试上。然而,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文科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除了国家扩招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外,与文科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密切相关。
文科生就业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文科专业的可替代性强,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职业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训练,似乎是所有文科专业的通病。从表面上看,文科的很多专业就业面较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政工团等职位都沾边,招人的单位并不少,只是每个单位一次需要的人员很少,常常就招一两名。与文科相比,理工科相对专业性要强很多,并且需求量大,加之很多高校与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采用"订单式"输送,毕业生就业比较有保证,还有一些理工科学生也向文科方向就业,像考公务员、从事管理、文秘等工作,造成了文科学生更加严重的就业形势。
二是文科扩招幅度更大。一边是文科专业就业难,一边却是各大高校纷纷增设文科专业,扩招文科类学生,其背后隐藏的仍然是高校的利益。
1998年以来,文科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明显高于理工科。据教育部的统计,普通高校2004年入学(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为209.9万人,较扩招前的1998年增加了2.2倍。其中,经济管理类增加了4倍,包括新闻、外语等在内的文学类增加了4倍,法学类增加了2.6倍,与此同时,工学类仅增加了1.4倍,医学类增加了1.5倍。扩招以来,本科学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由1998年的34.5%上升到2006年的49.4%。
研究生的情况与此类似。2006年入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合计为39.8万人,较1998年增加了4.5倍。其中,经济管理类增加了6.1倍,文学类增加了6.2倍,法学类增加了4.6倍,而工学类是增加了4倍。
据统计,2006年,全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生达13万余人。而据新闻出版总署下的中国记者网统计,2005年,包括报纸、广电、期刊在内的所有媒体的注册在职记者,也不过17万余人。
法学专业也面临着毕业生过剩的状况。据统计,2001年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是292所;到了2005年底,发展到559所;到2007年全国已有603所法学院系,每年毕业数十万法学毕业生。
法学院系越办越多,法科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难。有学者认为,中国法学教育急剧扩张,导致法学的"粗放式"发展,量的增长快,但质的提高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学专业办学成本低,有的高校原来的政治专业、哲学专业,摇身一变成了法学院。由于办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毕业生难找工作,社会评价自然会降低。有消息说,2007年的法学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在全部文科中排在倒数第一。
究其原因,是相对于理工科来说,文科办学成本低,环境要求不很严格,师资要求不高,能给高校带来很大的利润。在利润的吸引下,新闻、法律等文科专业在各大高校满天飞。
此外,高校虚高的"就业率"不能给学生提供理性的专业选择指导,也造成了全国高校就业混乱。
蒋直平告诉记者,目前各高校的就业率统计表并不能反应各高校的实际就业情况。就业率统计表分"派出""升学""出国""自主创业""国家项目""聘用""自由职业"七栏,除前五栏是不可以掺杂水分的外,"聘用"和"自由职业"都是"高校凭自己的良心在做",很容易掺杂水分。
"高校就业率很高,社会就业率却不高,就业率的虚高导致了报考专业的误导,使有些专业供大于求,有些专业供小于求。"蒋直平说。现实专业需求状况和高校培养状况脱节,大量趋同专业招生,造成了社会需求失衡的同时,也影响了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