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报中华——记新时期爱国主义典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传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法学院院长许传玺留学海外多年,在获得美国哈佛、耶鲁大学双博士学位等杰出成绩后,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讲报酬,不计名利,回国任教并创建中美法学院,吸引和凝聚了多位和他一样有志报国的海外归国法律人才,并多次应邀担任国家有关部门法律专家,在国际法律与政治等领域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与民族利益。在物欲横流,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的当今时代,许传玺这种无私奉献、一心报国的爱国情怀不仅是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亲身实践,而且感染和激励了他身边的许多青年学子。
22岁时,他走出北大校门,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陌生的环境,求学的艰辛,生活的拮据以及独在异国他乡的寂寞,都不曾动摇他的信心和意志。
33岁时,他已经有了优异的学术成绩,“杰出人才”的口碑,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年薪200万人民币的职位,却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
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同事,很多人对他的选择或不解或惊讶。他的一位美国朋友,得知他丢下美国律师不当,回国就任每年只有6万人民币的法学教授,由衷地钦佩:“你真的很高尚!”
他自己却以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归属:“一个人把他领到的第一份工资交给自己的父母和一个人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祖国,不是理所当然、理应如此的吗?”
“他做人谦逊质朴,犹如平和的绿色;他做学问做工作成就斐然,犹如灿烂的金色。”
初见许传玺的人,多少都会在心里有些惊讶:
北京大学的高材生,美国耶鲁和哈佛两大名校的双料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的创建者和首任院长,美国法律研究院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院士……
这些随便哪一项都足以令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光环,一起环绕在这位年仅38岁的学者身上,而他却依然谦和、内敛、平易、友善。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用两种颜色形容他眼中的许传玺:“许教授做人谦逊,犹如平和的绿色;而做学问做工作则成就斐然,犹如灿烂的金色。”
1983年,15岁的许传玺以山东省高考外语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4年后,他又以第一名成为北大国际政治系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向的硕士生。1990年许传玺踏上了留学美国的路程,并分别在1996年和1999年获得耶鲁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和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用“优秀”二字概括许传玺的求学历程,可谓恰如其分。在耶鲁的6年,他一直是学校最高奖学金获得者,被教授们视为本专业最出色的人才,并被推举为《耶鲁人类学学刊》主编。当他日后要离开耶鲁前往哈佛攻读法学博士时,他的教授在推荐信上写道:“他(许传玺)是我最优秀的学生。我唯一的担心是:他可能就此离开人类学这个领域,那将是我们专业的重大损失。”
许传玺的表现印证了自己导师的推荐。在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精英的哈佛法学院,他依然出类拔萃。在学院纠问式的课堂上,他的回答总是迅速、准确、恰到好处;凭着优异的成绩他不仅每年都获得高额奖学金,还担任了美国最重要的国际法学权威期刊之一的《哈佛国际法学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