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9434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11人,占在校学生的18%。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农村学生2317人,城镇学生1194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757人,占在校学生总数9%。近年来,学校党委围绕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实际,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在全校提出了“一个不能少”的口号,建立了一条“无障碍通道”,并采取五项措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创设“虚拟绿色通道”。为实施国家“绿色通道”政策,同时又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隐私,学校创造性设立“虚拟绿色通道”,即开学报到当天,学校并不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而是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正常报到入学。学生报到入学后,学校再根据财务处提供的缴费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分类资助。同时,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咨询处”,向新生宣传学校的“绿色通道”政策,并为有特殊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使经济困难学生“悄悄”地实现了“无障碍绿色通道入学”。 2006年学校有1021人通过“虚拟绿色通道”入学,涉及金额601万元。
——完善奖励机制。为激发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热情,学校设立一等、二等、三等单项奖学金,获奖范围达到在校人数55%以上。2006年为14989名学生发放奖学金678.9万元,其中3200名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95万元。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获取国家和省政府的奖助学金。 2006年学校有2535名学生获得国家、省政府奖助学金461.1万元,学校投入配套资金100余万元。
——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物质帮助。学校主动联系社会知名企业、热心人士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目前,学校已先后设有宝供物流奖学金、三井住友银行奖学金、“高世兰”奖学金、沈阳中光电子奖学金、宋玉器奖学金、卡乐比奖学金、富山奖学金、妇翔会奖学金、LG电子奖学金、艾芦奖学金、鞍山荣宽集团奖学金、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辽宁大学—辽宁证券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爱智”奖学金、“励勤”奖学金、周一良历史学奖学金、档案高等教育奖学金、珍妮奖学金、人文著作精读奖、汇丰银行奖学金、携程阳光助学金、新长城自强助学金、松下育英基金、建行寒窗基金等25项社会奖、助学金。2006年共有282人次获得奖励或资助,发放金额达70.9万元。
——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同时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自身素质,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改变过去以单纯发放困难补助为主的资助,加强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和管理,增加“三助岗位”即“科研助手”、“实验助手”、“管理助手”的设置,在图书管、网络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公安处、公寓中心、研究生学院资料室等处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目前,学校现有常设勤工助学岗位200余个,每年提供临时岗位约400个,每年发放勤工助学金约35万元。
——启动校内助学金。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助学金,对于学生临时出现的困难,提供即时救助。3年来共为3000人次发放近百万元的助学金。同时,学校积极倡导师生开展捐助活动。学校党委书记王山主动带头捐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院系的师生也都能在学生出现临时困难时开展各种捐助活动。
学校在做好学生经济扶贫的同时,更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通过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和心理干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勇于在逆境中成才。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学生工作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做了大量细致、富有成效的思想工作。每年寒假学校都责成学生处、团委、院系等部门加强对寒假留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妥善安排学生的寒假文化生活。学校团委发挥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生处为寒假留校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慰问金;后勤部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食宿服务;学校领导在大年三十和学生一起包饺子共度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