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为父母读书的孩子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对许多学生来说,为分所“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数决定着父母对自己的态度。
初中学生王欣琦在一篇作文里写道:
成绩单,你会七十二变,有时把我变到前三名,有时把我变出前十名。你可知道我的痛苦?要是我没有进前十名,一顿猛拳加训斥就会向我袭来;要是你把我变到第一名的宝座上,爸妈的脸上就会绽放出美丽的笑容,如夏花一样绚烂。
成绩单,你控制着爸爸妈妈脸上的表情。有时你让他们的脸变晴,那样我就可以上“麦可斯”快餐店大饱口福了,而且还有几天的动画片可看。有时你让他们的脸变阴,那样我就在劫难逃,那一顿“鸡毛掸子炖肉”是免不了的。
成绩单,你就是我是否挨打的预报单,你让我欢喜又让我忧,我不知拿你怎么办!”
今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杨雨(化名)说:“上学期,当我把得第一名的好消息告诉爸爸妈妈时,他们十分高兴。妈妈说要庆祝一下,连平时总板着脸的爸爸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从那之后,我虽然每天复习功课到很晚,但只要一想起得第一名后全家人的喜悦,我就忘了所有的烦恼和疲劳。”
但是,最近这次考试杨雨考砸了。回家之后,她写下了这样的日记:
今天,当老师拿着成绩单出现在讲台上时,我心跳加快,背部出汗,两手紧紧地握成拳,心似乎被什么东西给揪住了。我多想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排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十名,××。”前十名中没有我!我好像一下子从高处掉了下来,浑身冰凉,心脏都好像停止了跳动。我怎么向爸爸妈妈交代啊!
恍惚中,教室里已没有人了。我扶着桌子艰难地站了起来,迈着沉重的脚步朝家的方向走去。
到家时,妈妈在门口迎接我,笑着问:“考得怎么样?”我畏缩着拿出成绩单,妈妈一看,脸色说变就变,刚才还满脸笑容,转眼间就“风雨交加”,接下来便是一顿训斥,我觉得耳边“嗡嗡”作响。唉,晚上爸爸回来还不知会怎么样呢。
有同样困惑和忧虑的学生不仅仅是王欣琦和杨雨。有机构曾经调查中小学生“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竟有一半以上学生的答案是“为父母学习”:或为从父母那里获取奖励,或为避免被父母惩罚。一张小小的成绩单,左右着父母的喜怒哀乐,也决定着孩子们的快乐与烦恼。
相信许多孩子认同三年级小学生王博的话。他说:“写着好分数的成绩单,就是一个假期的保障。因为,没有那张成绩单,你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吗?不!不能!所以,你假期过得好不好,就全靠它啦!”
今年读高三的小明告诉我:“从小到大,只有考得好的时候,我才在爸爸妈妈面前有尊严。考不好时,地位便一落千丈。成绩对爸爸妈妈来说太重要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提高分数的学生,或者铤而走险在考试中作弊,或者烧香拜佛祈求好成绩从天而降。他们说,知道这样做不好,但真的想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
那场分数背后的战争
去年,晓梅的妈妈费了很大劲儿才把女儿送到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借读。晓梅的中考成绩与这所学校的自费录取线相差50多分,成绩在48人的班里始终排在后几名。其实,父母对晓梅没有太高的要求,只希望她每次考试能排在班级前20名,但她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每天都在晓梅耳边唠叨:“如果考不上大学,以后就得去卖菜、扫大街、捡垃圾,什么前途都没有,永远生活在社会底层。”晓梅说:“更过分的是,每当看到乞丐时,妈妈都会对我说,看见没有,他就是从小不好好学习才走到这步的。”
由于性格内向、敏感,加之正处于青春期,时间一久,晓梅竟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特别是当妈妈跟她唠叨学习的事情时,她的情绪就会立刻变坏:有时跟妈妈大吵一顿,有时摔门而去,有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任凭妈妈在门外捶胸顿足、歇斯底里。
最近,母女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了。尽管家离学校很近,晓梅还是因为无法忍受妈妈而住了校,而晓梅的妈妈则沉浸于不解中: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就这么不懂事,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李帅是公费考入沈阳某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高一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她家里爆发了一场“家庭大战”。
在那次考试中,李帅一下子退步了60多名,在全年级排到130名以后。李帅回忆说:“那天妈妈一直数落我考得不好,不努力学习。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成绩下滑我也着急,就和妈妈吵了起来。妈妈特过分,砸掉了家里的好多东西。我们家的碗现在都不成对了,都被她砸了。”
此后,从事公安工作的父亲和身为重点中学教师的母亲,由于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而针锋相对,“家庭大战”再度升级。
李帅的妈妈坚持让李帅再报一个周末班,理由是学得越多,效果越好。而爸爸则认为,李帅已经报了两个补课班,再报一个周末班就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了。
“分数重要,但孩子的身体、兴趣爱好也同样重要。”“她身体再好,充其量是四肢发达。她兴趣爱好再多,考大学能给算分数吗?”“女儿就是考个零分,也是我的宝贝女儿!我不在乎她考多少分,我只在乎她能接受正常的公民教育,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只要孩子尽力了,这就够了。”父母就这样争吵了起来。
最后,这场“家庭大战”以李帅和父亲的妥协而告终。李帅按照母亲的意愿去上周末班。她说:“从那以后,妈妈开始控制我上网,没收了我的手机,我的生活只剩下文化课学习了。”
那份家长心头的无奈
张女士的儿子读高一。早晨6点,儿子还在被窝里,她就端来一杯蜂蜜水,然后帮孩子穿衣服、穿袜子,再把饭送到儿子嘴边。上学时,她送儿子到学校,放学后,她到学校门口接儿子,晚上还要陪读,儿子同学来电话都由她代接。她说,她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帮孩子省点儿时间,省点力气。即便这样,她有时还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在孩子面前,不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在家里大气都不敢出。
这样委屈又无奈的妈妈有很多。“替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没有道理呀!”“我什么都不需要他做,我只要他学习好。”但是,他们往往等不来孩子带回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付出得不到回报,时间长了,家长的高期望会转化为高失望,甚至家长自己会陷入怨恨。“如果不是切身感受,我根本无法想象,母亲对亲生孩子也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恨。只是这种怨恨与其他仇恨不同,你不是想杀死对方,而是想杀死自己来惩罚他。”一位妈妈说。
以下是一名中学生的母亲蓝莓于2008年10月7日写的日记,她在吉林省一家报纸做副刊编辑,儿子楠楠今年高考落榜。
昨夜,因楠楠拒不学习,我失望至极,郁闷难忍,把已上床睡觉的他拽起来,又打又拧,也把自己气得痛哭失声。失望、绝望的情绪还是无以排谴,我又把他书桌上新发下来的三张试题纸撕成碎片。楠楠被逼无奈,只好起床坐在灯下拿起书本。
今早起来,楠楠上学去了。平静下来的我忽然想起昨夜被我撕碎的试题纸,觉得不忍,便小心地把所有的碎片捡起,像拼拼图一样一点点地用胶水、胶带把试题纸拼贴起来。
平静的时候,蓝莓也感到后悔,她说:“谁愿意在孩子面前扮演泼妇的角色?谁愿意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你只有一个宝贝。当你面对千顷地里的那棵“独苗”时,你哪有心情享受耕耘的快乐?你只有守候的恐慌。”
蓝莓和丈夫都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作为80年代初少有的大学生,他们现在过着令人羡慕的中产阶级生活。她始终认为,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中学时代的发奋学习。尽管她也承认,儿子因冲刺高考而丧失和远离了很多乐趣和个人爱好,但同时她更坚定地认为,缺少了高考这个人生的精彩章节,就少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所以,我们的想象力、经济能力和人生经历三项指标线的交点,就是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然后顺理成章地找到一个好工作。”蓝莓说,她在编辑版面的时候,常常会找出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功案例,来安慰高考失败者和他们的父母。但落实到自己身上,她却不敢给孩子另类选择。说到底,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教育实验。
但是,楠楠在2009年的高考中还是失利了,没有考上本科。蓝莓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在呼天抢地之后,开始为楠楠寻找补习班。尽管儿子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上补习班,但蓝莓态度十分坚决。她说:“社会选拔是划一道‘海拔’,‘海拔’之上才是主流人士走的康庄大道。至少目前,我没为孩子想过第二条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