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记者通气会背景资料之五
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参赛热烈进展顺利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首次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范围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
一、比赛概况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行规范汉字的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提高规范汉字书写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和书法艺术,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遵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教育部语用司决定举办“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作为“中华诵”活动的一项内容。
大赛于2009年1月20日正式启动,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现已评出获得全国比赛小学一组、小学二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港澳台组、留学生组等7个组别的软、硬笔一、二、三等奖及特等奖作品约1896件。根据大赛有关文件要求,暂定于10月24-25日在京举办特等奖比赛及颁奖晚会,12月3-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优秀获奖作品展及书法家贺展,展览作品拟汇编出版。
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共有708万学生报送作品参加所在地市、高校比赛,参加学校初选的学生约10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赛人数超过500万。云南约95.3万、四川91.4万、黑龙江79.53万、河南73.29万、江苏64.55万、广东47.95万、浙江41.5万学生参赛。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萨克、傣、黎、畲、水、达斡尔、仫佬、毛南、仡佬、京、东乡、保安、裕固等27个少数民族学生。新疆8.1万参赛学生中有32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学生2300余人;西藏3347名参赛中有2491位藏族学生。有20余位港澳台地区大学生参赛。来自日本、韩国、越南、印尼、泰国、孟加拉、俄罗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的60位外国留学生参赛。
二、组织工作
(一)全国的组织。大赛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北京巨人教育集团承办,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专业指导。大赛成立全国组委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任名誉顾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朱新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等担任顾问;由主办单位、专业指导单位、承办单位等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主任、副主任。
组委会内设专业指导委员会和秘书处,负责报名、赛事安排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及组织评比等专业工作;设专门网站(http://www.hanzidasai.org)并在该网站设立各赛区链接网页,提供网上报名,发布和交流大赛信息等服务。
(二)各赛区的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为一个赛区,各省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负责本赛区的部署、组织、协调工作,妥善安排报名、初赛和复赛及组织选送作品、选手参加决赛、颁奖晚会等。全国32个省级单位均部署开展比赛。有19个地区成立了赛事领导小组或组委会,河南、内蒙古自治区由主管副省长(副主席)担任组委会主任委员,北京、河北、甘肃由省(市)教育厅厅长(教委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三、比赛特色
(一)大赛主题为“书写经典,传承文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亲笔题写。要求参赛作品内容须选自中华经典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可从所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特等奖比赛阶段加入语言文字规范知识、书法知识、文化常识竞赛环节。旨在通过比赛,使参赛学生通过书写经典,进一步熟悉、了解经典并提高书写技能,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二)引导广大学生及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注重学习掌握规范汉字并提高书写技能。要求参赛作品应以规范汉字书写,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不得出现自造字和错别字,但软笔、硬笔的楷书、隶书、行书作品可以充分展现不同的书体风格、书家特色。
(三)体现公益性和广泛参与性,参赛者覆盖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中小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留学生。为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真正体现书写的不同风格和展示更高的水平,大赛分小学一组(1-3年级)、小学二组(4-6年级)、初中组、高中组、高校(包括本、专科及硕士、博士在校生)、港澳台组及留学生组7个大组别,软、硬笔分别包括楷书、行书、隶书三种书体。比赛是公益性的,不收取报名和参赛费。大赛报名和初赛时间从2009年1月到5月31日,复赛安排在6-7月,决赛在8月中旬举行,10月下旬举办特等奖比赛及颁奖晚会。比赛从报名到决赛时间跨度10个月,主办方和承办方的目的是为了将比赛过程作为学字、练字的提高过程,并力求掀起“汉字书写热”。
四、成果及影响
各地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书法界积极响应,认真进行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通过层层选拔,扩大了比赛的影响力,极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参赛及习练书法的热情,参赛规模空前。
比赛是对当前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学校汉字教学情况和社会对汉字书写要求的一次广泛调研。通过比赛反映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对汉字书写的关注和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热爱,一些作品功力深厚、风格鲜明,体现了较高书写水平。但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评选中发现我国书写教育还存在相当的缺陷,主要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一些训练方法不够科学,参赛学生对所书写的经典内容把握不够准确娴熟,文化底蕴还有待增强。最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在全国七个省市进行了有关语文学习特别是汉字书写水平的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3000多名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书写水平下降或者是明显下降,只有20%的老师认为现在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或者有明显提高。接受问卷调查的12000多名大中小学生中认为应该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的占到了65%以上,反对的人只有5%。
许多教师、书法家、学生家长对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汉字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由教育部牵头组织书写大赛,对推动学生习练书法具有重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使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保障,意义、影响重大。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此次大赛,广大学生参赛热情高涨。一些书法家义务为参赛学生点评作品、泼墨示范、指点创作。不少家长积极支持子女参赛,广东一位残疾学生的妈妈把孩子背到比赛现场。江西小学二组的聋哑儿童选手程功的软笔楷书作品获得了全国决赛一等奖。取得全国决赛小学一组软笔二等奖的河南农村6岁的小选手闻广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识字的爷爷督促她从4岁起开始练字,现在小广玉成了远近闻名的小书法家,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榜样。
社会十分关注这次比赛,许多人呼吁继续举办全国范围的学生汉字书写比赛,使其成为一项固定活动,同时要求加强汉字书写教育,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写字或书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