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西门外,数十位家长正在等待从金色湖畔“小鬼当家”夏令营回来的孩子。“我女儿学习挺优秀,参加夏令营主要是为了培养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成长中必需的能力。”周辉女士说,为此她不惜花费8800元为孩子办理了夏令营VIP卡。
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主题的夏令营近两年异军突起,迅速占领暑期市场。在百度网站上搜索,有关“北京夏令营”的结果达上万条。从心智成长、科学训练,到青少年减肥、形体梳理,花样繁多的夏令营能否承载家长们的期待?
夏令营主打成长牌吸引家长
截至7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金色湖畔儿童拓展俱乐部主办的夏令营已有1050人报名参加。另一家北京大学心智成长夏令营负责人表示,尽管受到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前期报名者中流失了大约500多人,但已参加夏令营的也有六七百人。
今年12岁的杨静好已经参加过5期夏令营。她说:“在夏令营里大家必须团结,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来自石家庄的男孩尹威宇则说,以前暑假在家就是玩电脑、写作业、睡觉,两天不玩电脑就闷得慌,“这次参加夏令营,7天都没想过电脑。”
据“小鬼当家”夏令营带队辅导员小艾介绍,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需要锻炼在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与人沟通能力及团队意识。“夏令营能让孩子在团队项目活动中体验快乐、结交朋友,这正是很多家长所看重的。”
“在中国,夏令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北京大学心智成长夏令营家庭教育咨询师冉冉说,国外一般有2/3的学生暑期会参加夏令营,而在中国目前这个比例要低很多。伴随着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家长对夏令营的重视与日俱增,对有助于提高孩子综合能力的夏令营的需求将会不断上升。
费用昂贵效果却难以辨别
记者调查发现,根据目标定位、师资水平以及时间长短等因素,北京各种夏令营的价位有较大差距。一般培训机构举办的为期6到8天的夏令营费用在2000元至3000元,而以北京各高校或知名教育机构为依托的夏令营,费用相对昂贵一些。如为期12天的北大巅峰领导力夏令营费用为6680元,而新东方14到16天的国际夏令营费用则为2万元至3万元。
在家长更为关注的师资、课程等方面,冉冉说,他们的夏令营请的教师主要是北大、清华的博士、硕士,辅导员也是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两轮面试、3轮培训后才能上岗。冉冉说:“我们做的是教育产品,有一整套教学反馈、课程评估、跟踪调查的程序,去核查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规律,所以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
应建立行业协会加强监督
针对夏令营、拓展训练等林林总总的校外教育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院专门开展了“儿童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研究”。参与课题的张芬只博士认为,随着当前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养育方式的变化,儿童在团队协作性、独立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针对儿童“个性发展”、“品格塑造”等方面的夏令营近年来逐渐进入家长的视线。
张芬只观察发现,办学主体参差不齐是造成我国夏令营市场质量高低不一的重要原因。张芬只认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建立一个类似夏令营全国性认证协会的社会中间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定期评审、监督来规范该市场,从而保障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31日第1版

暑期能否成为“健康加油站”?
□暑期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刘琴 实习生 冯薇
前不久,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的羽毛球馆里看到,一对母女正在打球。“趁暑假带女儿锻炼身体,主要是打打球、跑跑步。”黄女士说,女儿刘子果是西颐小学三年级学生,平时学习占了大部分时间,假期正好参加一些体育运动。 >>> 详细
□暑期系列报道
青少年暑期触网“偏食”惹人忧
■本报记者 刘琴 实习生 柴如瑾
“放暑假了,孩子天天在家上网,要么玩网络游戏,要么上QQ猛聊,怎么办啊?”7月初,在某网上亲子论坛的讨论区里,一位母亲焦急地向网友求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1.75亿人。对于如此众多的青少年网民来说,这个暑期,他们会如何度过? >>> 详细
关注学生暑期生活:培训班热何时“退烧”?
□暑期系列报道
编者按
暑期来临,在这段本应由青少年自由支配的时光里,他们会以何种方式度过?是体验网上冲浪的快感,还是享受挥汗锻炼的乐趣?是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还是在各类培训班之间忙碌奔波?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学生们的暑期生活。
■本报记者 刘琴 实习生 张典
7月9日上午,位于北京市中鼎大厦的“学而思教育”报名现场人头攒动。这家以奥数培训而著称的机构由于报名者众多,采取了类似银行排号的方式,家长、学生要先“取号”,再按语音提示依次到窗口办理手续。
暑期开始,各类与课业挂钩的培训班如期而至,报名者趋之若鹜。但与之对应的是,近日,四川、山东等地陆续开始加强整治,对奥数等暑期培训进行严肃整顿。
一方面是社会大众的热切追捧,另一方面却是管理部门的冷眼相向,暑期培训究竟该何去何从? >>> 详细
大学生暑期兼职不必挑挑拣拣 可尝试交叉行业
□暑期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刘琴 实习生 柴如瑾
暑期在网易房产频道兼职实习,是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李倩仪面临的一项新挑战。此前,她曾在一家留学中介做过兼职,她说:“在留学中介兼职时,就是在各大校园BBS上发广告,我觉得无法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现在,她希望能在网易这样的知名公司学习到团队合作和管理的经验。
进入暑期,各地针对大学生举办的兼职实习招聘会陆续登场,人气旺盛。在武汉,“2009年暑期兼职见习系列招聘会”首场即吸引7000余名大学生参加。像李倩仪一样抱着理想前去兼职的大学生们,将面临现实的重重考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