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素质乃当务之急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访谈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教育发展的差异。当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局长们正在为经费等问题而犯愁的时候,东部一些地区正在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快步迈进。但是,不论哪个区域,发展中都会遇到难题,只是难的程度不同而已。让我们来看看深圳特区的一个教育局长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他又是怎样破解这些难题的。

宝安区教师正在进行网上培训。
群体差异依然是发展难题
记者:人、财、物是教育发展必备的要素,我接触到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局长们最头疼的是财和物的问题。作为宝安区的教育局长,在这三个要素中,你最偏重于哪个?
郑映通:每个区域的教育发展都有个过程。我们宝安区是深圳的人口大区,但并不是说在这个区域就可以一步跨入教育现代化了。宝安的教育基础很差,区域内教育发展也不平衡。我们是靠特区特有的敢闯、敢干的“拓荒牛”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才达到现在这个水平的。
1999年,我们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开展教育现代化强镇督导评估,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2003年7月,创建了广东省第一个“镇镇为教育强镇”的教育强区。也就是说,基本解决了教育发展的硬件问题。接下来,我们的发展重点转移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借新课程改革之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2005年,我们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实施“均衡、优质、高效、和谐”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靠什么?主要靠人,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所以,在三个发展要素中,我最偏重于人。人的因素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队伍。全区现有教师1.8万人,其中民办学校教师1.07万人。教师在学历程度、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经济待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成为制约宝安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瓶颈。
满足需求要提高教师水平
记者:家长和学生都向往优质学校,可一个区域的优质学校就那么多。作为教育局长,你是如何化解这些矛盾的?
郑映通:宝安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循环经济和文化产业,努力打造速度效益并重的产业强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文化、高素质的来深建设者越来越多,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现有优质学位尤其是公办学位只能满足当地户籍子女和部分来深建设者子女入学的要求,有相当部分的来深建设者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要化解优质学位供给不足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主要取决于物和人这两个因素。
在物的方面,宝安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06年,宝安区教育总投入22.09亿元,2007年教育总投入26.4亿元,比2006年增长27.3%。为解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公办学位的需要,我们加快了新校建设和老校改造步伐,逐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同时,为弥补公办学位的不足,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优质学位的需求,我们一方面大力扶持民办学校,每年设立民办教育专项经费,在民办学校创建等级、教师培训、奖教奖学等方面给予经费扶持,鼓励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另一方面,规范民办学校的发展,按照“提高标准,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的原则,停止审批厂房改造民办学校,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综合整治,通过等级学校评估和办学水平、综合质量专项督导,引导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或经济风险的民办学校有序退出教育市场。
在人的方面,尽快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近两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每年增加500多名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名师支教和结对帮扶,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这些措施提高了全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缩小了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
探索教师专业培训新路径
记者:业务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有些地方的培训流于形式。宝安区教师“常态下”的培训是如何进行的,有什么好的路径?
郑映通:教师业务培训是一个地区教育持续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宝安区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开辟教师培训新路径,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领教师培训向高端发展,借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这方面我们主要有三招:
——确立“要学就学最好”的培训理念。把教师培训目标瞄准北京、上海、香港和英国等国内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把教师培训内容瞄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
——建立“三地一站”培训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与清华大学、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华东师大、上海教科院、香港中联办教科部和英国达勒姆大学等联合建立了宝安教师“三地”(即北京、上海、海外)培训基地,设立宝安区教育专家工作站,引进一批教育专家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专家直接指导下开展教育科研实践。这种培训机制培养了一大批校长、骨干教师,还培养了一批培训教师。
——成立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从2003年开始,我区两次评选出150多名德艺双馨的名校长和名教师,同时为他们搭建平台,成立名师工作室,使宝安教师队伍建设从引进名师、外派培训转到了本土培养的新阶段。
多种措施稳定教师队伍
记者:我听说,在珠三角地区,教师的流动是很频繁的,如果流动的频率过高,对学校的教学来说不是有益的。你们有什么高招把教师稳定下来?
郑映通: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远远超出当地人口数量。这一特点在宝安区更为突出。宝安户籍人口42.81万人,仅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2%。就全区的教师队伍来说,流动频繁的主要集中在中低收费的民办学校以及部分原村办小学的借聘教师。教师流动频率过高,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把教师稳定下来:
一是落实《劳动合同法》。要求各学校每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公办学校借聘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同时督促公办学校法人代表和民办学校举办者为教师依法办理社会保险,主要是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二是提高教师待遇。从今年开始,对公办学校在编教工增加了每月的岗位激励津贴,对临聘教师则提高社保、节日补贴、考核、培训等基本经费标准。对于民办学校教师,设立了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即民办中小学教师月最低工资不低于深圳最低工资标准的180%,幼儿教师月最低工资不低于深圳最低工资标准的160%,同时在每个学校设立一名监督员,及时反馈工资发放信息,确保民办学校每月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工作、生活待遇。
三是实行公民办学校教师一体化管理。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区公民办学校的聘用人员人事信息数据库,对全区教师信息统一造册登记、备案管理;建立和健全民办学校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教师培训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四是搭建发展平台。每年设立公开招考渠道,让一批优秀借聘教师有机会正式调入学校;公办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建立人才培育成长机制,每年在公民办学校中,选送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学习进修;每两年评选出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首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让每个教师都能在宝安找到自我实现的平台。
为教师创造宽松的环境
记者:当教师岗位出现竞争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压力可能会加大。作为局长,你如何缓解他们的压力?再一个问题是,作为局长,你的压力是什么?
郑映通: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大,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教育更加关注,广大家长对教育寄予厚望,教育成为社会民生的聚焦点之一,教师面临新时代的高要求和新挑战。另一方面,教师压力来自本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社会、学生、家长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越强,标准越高,要求就越严。
我认为,就教师个人来说,要加强对青年的业务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业务,在教师职业中找到乐趣和志趣;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宽松工作环境,营造坦诚相待、与人为善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关心、理解、支持的社会良好氛围。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压力也应该是局长的压力。作为局长,我的压力是怎样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我真诚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一个教育局长的工作。(本报记者 李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