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基础教育 -> 文章内容
仰望理想天空 走实脚下每一步 冲出两难困境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7-4 9:16:55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当前教育面临一些“两难”问题---既要高质量,又要轻负担;既要均衡化,又要有特色;既要加快发展,又难以加大投入;既要培养精英,又要面向大众;既要引入竞争机制,又不能把不合格的教师全部推向社会;既要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又不能忽视高考成绩,等等。怎样从“两难”中趟出路子,是对教育工作者勇气、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仰望理想的天空 走实脚下每一步

 

  全面育人与应试升学: 在素质教育框架内应对考

 

  全面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坚持全面育人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无论是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还是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无论是从顺应教育发展规律,还是从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出发,实施素质教育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抉择。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条件缺失的境遇下实施素质教育,是在高考评价制度改革、社会用人机制改革以及传统的人才观念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的情况下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一提方向就忘了现实,也不能一讲现实就忘了方向,而必须立足现实,坚持理想,在仰望头顶灿烂星空的同时,走实脚下的每一步路。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用考试配置教育资源和人的社会地位的制度还会延续,高考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还将长期存在。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我们不能回避。我们要学会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应对考试升学,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

  要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先行一步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同时也允许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对不同学段的教育,也可以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同要求,比如:小学讲愉快,初中讲勤奋,高中讲刻苦,大学讲拼搏。

  要实行科学“减负”。“减负”的真谛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减负”的真功夫应该体现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减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要“减负”,教师则应“增压”---增加信息量,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增广责任心和爱心。没有教师的“增压”,学生的“减负”极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要大力构建“多元立交”。用“素质教育的立交桥”来取代“应试教育的独木桥”。素质教育能不能突破应试瓶颈,关键就看这座“立交桥”是否稳固,是否畅通,是否能够实现更多人的利益和梦想。

  基础教育均衡与学校特色发展: 均衡的最高境界是每所学校特色发展

  应当科学、辩证地理解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均衡到不均衡,再到相对均衡的螺旋式上升。机械地、望文生义理解“均衡”,对教育发展是有害的。教育均衡应该是鼓励发展,而不应该是限制发展;应该是分类发展,而不应该是平均发展;应该是特色发展,而不应该是划一发展。削高就低,限制名校,木秀于林,风则摧之;或者一劳永逸地来一次学校重新“洗牌”,师资和生源配置全部实行“电脑派位”,这或许也能导致“均衡”和“公平”,但这种“均衡”是没有出路的“均衡”,这种“公平”是走向落后的“公平”。

  应当以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走向均衡发展的最高境界。教育均衡,不是回到“共同贫穷”;教育均衡,也不是“高度一致”;教育均衡,应当是“各得其所”、各具特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的最高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应当允许和鼓励均衡发展中名校辈出。

  推进教育均衡不是不要发展名校。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志存高远,下决心把自己建设成名校;已有的名校应当发挥原有优势,继续保持高品位、高质量,做到各领风骚,无可替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名校大多是政策倾斜的产物。随着特殊政策的淡去,名校建设靠外力是不行了,必须靠“内生力”巩固和发展优势。我们需要名校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普通学校成为名校,但能不能成为名校,关键则在于学校自身的努力。“于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是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基本分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应当鼓励不同学校在一个平等的舞台上你追我赶、各展其长,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夯实金字塔底座建构象牙塔塔尖

  我这里所指的大众教育,主要是指教育从面向少数转向面向多数乃至全体,从“适合教育的受教育”转向“人人受教育”,从部分人受益的教育转向全民受益的教育。这既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群众的意志和诉求。

  从过去“适合教育的受教育”到现在“人人受教育”,人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用精英教育的标准衡量大众教育。具体表现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要求把每一位孩子都培养成社会的栋梁之才,而事实上,人人受教育,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社会精英。这也是当前社会公众对教育关注度高、容忍度低的重要原因。二是用大众教育的追求来否定精英教育。具体表现就是一些学校放弃了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大众教育的时代不仅依然需要精英教育,而且精英教育可能会更加繁荣。我们需要大众教育,这是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在;我们同样需要精英教育,这是提升全民族创造力的需要,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面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双重目标,我们应当致力于寻求“两全”之策。必须坚持面向大众办学,使我们的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都能够达到大众化、普及化的水平。

  在“面向大众”的基本前提下,应当有精英教育的一席之地。既要培养实用人才,也要培养学术精英;既要有下里巴人,也要有阳春白雪;既要夯实金字塔的底座,也要建构象牙塔的塔尖。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考得好的才是精英,各级各类人才都可能成为精英。

  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寻求和实现学校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  

  从教育管理角度看,必须强调教育的统一性。没有统一性,教育就失去了基准,就会陷入混乱。但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又必须强调教育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教育就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也就失去了比较和竞争,最终导致教育的僵化和退化。

  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首先要求改变过去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应该是明确统一目标、制定总体规划、建立统一规则、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要在统一的发展目标下,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变“限制禁止”为“引导服务”,变“事务干预”为“宏观指导”。学校的主要职能应该是按照统一的目标、整体的规划、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实行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让学校的发展活力充分展现,让教师的能量充分释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其次要求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校本发展”,强调学校“自转”,强调学校的自主性、能动性。

  这是它与强调标准化、批量化、“一刀切”的“近代型”学校的最大区别。我们每一所学校都要在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法规的指导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在自己的职责权限内,寻求和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

  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差异。一个儿童就是一个世界。受教育者各自的遗传条件、成熟度和所处的社会及家庭环境是不同的。不同学生之间无论是生理、心理包括认识基础、认知能力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学校因其环境、条件、文化的不同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差异。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就必须承认差异和多样,尊重差异和多样,进而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可供充分选择的学校、课程、教材甚至教学进度。换言之,就是要让教育适应个性生动的学生,而不是让个性生动的学生去适应单一的教育;要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经。

  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 华夏根基世界胸襟提倡“拿来”反对“照搬”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教育发展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两种取向呈现出复杂微妙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华夏根基,世界胸襟;我们的教师,应当是本土情怀,国际视野;我们的学生,应当是立足中国,拥抱世界。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正在面临的一次竞争性机遇,世界性的教育潮流不容我们迟疑或回避。教育对外开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教育国际竞争,我们理当参与应对。

  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基和灵魂。无论是现代化还是国际化,都必须有一个坚实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深厚的本土性和民族性。

  教育现代化绝不等于教育的“西方化”;教育国际化绝不等于教育的“去民族化”。我们的教育开放,绝不是自我的迷失,而是自我的弘扬;绝不是自我文化的放逐,而是本土精神的凝聚和重新出发。我们拥有弥足珍贵的教育文化基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有其超越特定时代的恒久生命力,这些具体的教学原则仍值得我们好好地实践与体悟。

  本土化和国际化都提倡“拿来”,反对“照搬”。我们既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持教育的本色,也要借鉴国际教育的成果,增添教育的活力。但是,吸收和借鉴必须建立在批判的前提之下,既要防止食古不化,也要防止食洋不化。当前某些食洋不化、超越我国发展阶段、脱离本土文化土壤照搬照套西方教育理念的错误倾向,已经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造成了一定干扰。在对待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与公益追求: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教育的公益性追求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一度很热烈。究竟谁是谁非,也许要拉开一定时间距离后才能看清楚。假如撇开“教育产业化”概念的争论,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市场机制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如利用社会资源,增加教育投入,减轻了国家投资教育的负担;增强了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扩大了学习者的选择权,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办学绩效的提高;承认知识的价值,按要素分配,提高了知识分子待遇,引导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实际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机制,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投融资手段在教育领域的使用,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教师人才的社会化管理等,都是产业运作手段、市场配置手段的运用。如果否定改革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无法倡导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就无法回答教育发展中要不要引入竞争机制问题,就无法要求职业教育贴近市场办学,就无法要求高等教育“产学研”相结合,就无法解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家教企业化、实体化等合理的存在。

  但是,市场机制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市场化必然导致教育公益性的缺失,带来教育结构的失衡,拉大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进而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举办学校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对教育的这种公益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去追求。

  任何学校都必须把社会公益摆在首位。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我们不仅不能拒绝而且要主动利用市场的积极因素。正如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一样,我们也应当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教育的公益性追求,实现教育作为社会公共品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倾情奉献  

  从理论上讲,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但在生活实际当中,人们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个责任大部分甚至全部推向了学校。学校承担的教育责任究竟“有限”还是“无限”?责任边界究竟在哪里?

  毫无疑问,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职能,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是学校的主要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虽然学校功能的实现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学校不能把育人责任推向社会,而必须积极主动整合利用各种外部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做如此认识,就是学校定位的偏差;不做如此实践,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本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推托和逃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三足鼎立的“教育责任共同体”,三个方面承担着各自的教育责任,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意夸大某一个方面而使其他方面弱化或缺失,都将阻碍教育目标的实现。把学校责任扩大化,让学校肩担起“不能承受之重”,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家庭教育功能和责任的淡化,必然使整个教育的架构失去平衡,使教育的成效受到极大的削弱。

  现在,社会、家庭对教育高度关注,寄予着很高的期望,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甚至苛求。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而不是怨天尤人。一方面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确实还存在许多不足,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本来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的,这种需求正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向前发展的动力。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推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生动发展。

  从法理上看,学校的责任确实是有限的;但从道德上看,学校的责任又是无限的。强调“责任有限”,旨在要求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强调“责任无限”,旨在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尽心尽力,倾情奉献。每个承担着有限责任的教育者,都应该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最大的努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期望。

  教育投入与需求: 把每分钱都转化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效益

 

  有这样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从薄弱学校到名牌示范学校,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几乎处处都在呼吁加大教育投入。之所以出现这种全国性、全程性的“投入饥渴”,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教育投入确实不足。不少地方教育投入还难以真正摆上“优先”的位置。二是教育投入分配不合理。正如一个寓言所说,有些雨水没有下到旱地上,而是下到了大海上。三是教育需求的无限性导致教育投入始终处于不饱和状态,边际效应失灵。

  针对上述三个因素,我们在处理教育投入与需求的关系时,首先要开源节流,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量。在继续呼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时,我们要在政策法规许可范围内,积极挖掘自身资源,用足用活已有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教育不应当拒绝一切可以合法获得的资源。

  有识之士的慷慨捐助,成功人士的善意回报,投资经营者的办学热情,以及学校的品牌价值、广泛的校友人脉等,都值得我们去积极谋划争取,都是加快教育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

  比增加教育投入更重要的,是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事实上,我们现在既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教育经费使用不当乃至铺张浪费的现象。我们有时候不是真正缺钱,而是缺科学理财的本领、缺成本意识、缺效益监管机制、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精神。就教育部门来说,必须进一步改进投入机制,加强管理、监督,增效、保廉。

  就每一学校来说,必须把好收、管、用三个环节,依法收费,严格管理,规范使用,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把每一分钱都转化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效益。

  其次,要完善公共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公共教育投入要在坚持同等享受的原则下,向农村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能干事、会干事的地区倾斜。多搞雪中送炭,多做“填洼地”、“补短板”的工作,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支出,适度控制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性教育支出。

  第三,要合理引导学校需求。有钱好办事,但有钱未必都能办好事。对学校发展中的基本需求,必须尽可能予以满足;对那些奢侈化的需求,必须予以抑制;对选择性的需求,可以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出实事求是的安排。有些需求应当由政府投入来满足,有些需求却可以通过市场途径和社会的渠道来满足。

  写在后面的话

  关于“两难”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并不是标准答案。这些问题也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不是“一解”而是“多解”。我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难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阐释,只是结合本职工作,力图厘清既定上级政策法规的界限在哪里,我们改革发展创造的空间在哪里,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更多一些求实精神,更多一些建设态度,更多一些实践行动;面对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我们应该更多一些辩证性思维,少一些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机械性思维,注意找准尺度,搞好平衡,抓好结合,求得和谐,赢得发展。(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徐传德)

 

  作者:徐传德,江苏南京人。曾经当过中学教师,1999年以来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涉世之初》、《走出心理迷宫---来自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报告》、《跨越与创新》、《南京教育史》等。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新闻 · 热点关注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自学考试 · 综合新闻
· 招生考试
热门文章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 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
相关文章
· 北京高考开始阅卷 考生把“..
· 特殊弱势群体 中职学生能否..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64914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 高校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 高校信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