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上幼儿园,甭提有多高兴了,早早买好书包,天天背在肩膀上,煞有介事地在街上转悠,仿佛是在告诉人们他要上学了。
要上学了,孩子心里不知有多幸福,学校有好多小朋友,还有老师,这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那么的美妙。这种美妙的感觉,让孩子激动、向往,学校成了他们心中最美丽的地方。
可是上了几天幼儿园后,孩子的情绪却发生了变化,磨蹭着不想去了,忧虑和不安渐渐占据了心灵。是什么让孩子对学校的期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变化呢?
于是联想到前不久同事的孩子上幼儿园的事。同事的孩子因为调皮,老师让他到卫生间罚站。中午放学后,老师把这事给忘了,等下午上学才发现小孩不见了,整个下午孩子都没有来上学。谁也没想到,一个四岁孩子会选择逃学,是什么让孩子逃离了他曾经向往的地方?
听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在报名上一年级的时候,教导主任出了几道数学题当面考试,孩子没有答上来,主任当着孩子的面对家长说,再回去上幼儿园吧,上好了再来。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就被如此奚落,对学校的美好憧憬瞬间化为乌有。
我曾看见一名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抱住母亲的腿不放,怎么劝都不愿意进教室,他几乎是在哀求母亲领他回去。尽管家长向孩子保证不会有什么事儿,可孩子还是死活不愿意进教室。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害怕教室或是教师?
“有教无类”的道理古已有之。人总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不爱讲话;一道数学题,有的孩子听一遍就能领会,有的却需要转个“弯”才能做出来;有些孩子转不过“弯”了,学习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时间长了,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如果再被老师歧视,情况就会更糟了。
学校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几名优等生,而是让暂时在学习上还没有转过“弯”来的孩子“转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要相信学生的潜力,今天没学会,明天还可以再来。对困难学生要宽容、要等待,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强烈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在一次次成功中体验学校的爱、老师的爱,从而爱学校、爱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孩子心中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技能和艺术,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也就是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优秀的老师给有的孩子布置两道题,给另一个孩子就布置一道题;让好的孩子写一篇作文,而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布置写片段,甚至读一篇文章,针对另一些孩子特点布置的作业则是做家务活。
李镇西曾让他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抄《烈火金刚》,以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使这名学生的成绩从个位数考到了74分。李镇西如果没有对这名学生的区别教育,该生也许永远品尝不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种教育中,不同的孩子都能完成老师的任务,虽然有的做得好一点,有的差一点,但都会努力地做,他们是快乐的,信心十足的。
我渴望这样一所学校:学生始终把上学当作最快乐的事儿,伙伴之间愉快地学习,共同进步,每天都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每天都能体验成功;唱着歌,愉快地游戏;可以在课堂自由地表达,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困难;能和老师一起共同学习、探索;每天恋恋不舍地和老师说再见,带着希望和成功离开学校。
学校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从快乐中走向新的快乐,增长新的梦想。让每一个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 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