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的下午,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手举着一本《新华字典》飞快地冲进办公室,兴奋地告诉一位正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男教师:“报告老师,我捡到一本字典,这上面还有名字呢!”老师目不斜视,抛出了处理意见:“是谁的送给谁。”小男孩认真地辨认着字典上的名字,自言自语地说:“陈雨恬好像是二年级(8)班的,我给她送去。”他刚走出办公室,迎面走来一位女教师,小男孩快步迎上去问道:“你们班有个叫陈雨恬的吗?我捡到了她的字典。”女老师脚步不停地说:“我们班没有这个名字,你到别的班去问吧。”
小男孩是否找到失主,笔者不得而知,但笔者分明觉察到他向别的教室走去时,没有了刚才轻快的步伐和兴奋的神色,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疑惑与失望。
小学生纯洁得像一块璞玉,捡到字典时,是多么渴望找到失主啊!难道孩子期待的只是“是谁的送给谁”与“你到别的地方去问”的处理意见吗?有了这次经历,小男孩以后还会有这样的道德行为吗?笔者深深体会到:老师,你的无心真的伤了孩子的心。
是老师真的很忙,无暇顾及太多的小事,还是这种无心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仔细想来,老师的这种无心俯拾皆是:
当孩子把捡到的一枚硬币、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满怀希望地交给老师时,我们只会漠然地说一声:“放到讲台上吧。”
当孩子弯腰捡起校园中的一片废纸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却视而不见,不闻不问。
当老师需要红笔批改作业时,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笔交到老师手上,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却从不主动说一声“谢谢”。
我们在抱怨“学生越大越自私冷漠”的时候,是否反思过,我们作为塑造灵魂、培养人格的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是否充分起到了唤醒、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俗话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楷模!”身教胜于言传,情感教育胜于规范教育,只有以身垂范才能唤起孩子向上,才能更好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山东省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 耿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