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桥”宽了,为何“护考热”更热
高考“护考热”为什么年年升温?调查中,受访者给出的三大原因分别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关心(74.9%);应试教育观念深厚(61.0%);社会上升通道狭窄,高考仍能“一考定终身”(60.3%)。
其他原因还有:运动式思维,习惯于给重要的事情“开口子”(48.5%);一些地方的高考录取率与政绩挂钩,当地政府高度重视(35.3%);一些护考行为有作秀嫌疑(30.1%)。
“高考‘护考热’是当前教育体制所形成的必然后果。”熊丙奇指出,当前大学之间的等级可谓森严,有副部级高校也有正厅级高校,有“985”高校也有“211”高校,学生在不同高校间的流动性很小。学生进入某个大学,几乎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当前大学录取率很高,可是家长和学生们在乎的早已不是能否考上大学,而是能否考上名牌大学。于是,“高考独木桥”变成了“名校独木桥”,高考依然有着“一考定终身”的作用,家长和学生们自然还对高考高度重视。
“当前重视学历的就业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在为‘护考热’添柴加火。现在有些单位招聘时,不但要看求职者研究生学历,甚至还要看其本科学历、高中学历,不是名校的就不要。如此一来,家长和学生自然要为名校名额挤破头,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只会升不会降。”熊丙奇说。
任欣伟认为,高考“护考热”与政府的高调行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间也有着一定关系。“政府保障高考、媒体关注高考本无可厚非,可是,高考毕竟是学生的舞台,政府不宜过度‘抢戏’,媒体也不应过度宣传,以免引发全社会的紧张情绪。”
如何才能给高考“护考热”降温
调查中,77.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高考“护考热”当降温。
如何才能给高考“护考热”降温?刚参加完高考的陈磊建议,高考可以不集中在一次进行,而是尝试分两次考。
任欣伟认为,要想给“护考热”降温,政府、媒体、家长都应该对高考保持理性关注和默默的支持。
熊丙奇认为,给“护考热”降温的关键在于改革当前的高考、高校、就业等一些列制度。首先要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规定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其次,要打破高校间的级别之分,让每个学校平等发展,形成高校间的市场竞争机制;最后,要进行用人制度改革,突破就业中的学历歧视。
“上述三方面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将改革本身的难度,作为拒绝改革的借口。因为教育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熊丙奇说。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