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平度市一高中校长4个月听课160节
校长进课堂把握教学“晴雨表”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孙京信
近日,记者在青岛平度市第六中学了解到,该校校长位辉祥本学期以来,每天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少则1节,多则7节,平均每天听课两节,4个月时间里听课达160节。而且听完课后,马上评课,并专门邀请市教研员进行全天候听课、评课指导。
校长4个月听课160节
6月8日下午,在平度市城区参加高考的学生已经开始答卷了。位辉祥叮嘱一番后,开车回到15公里外的第六中学。他马上联系教导主任,问近3年的新教师中,谁第二节有课?之后,他来到一位历史老师授课的班级听课。
据统计,这是位辉祥今年听的第160节课。在本学期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他公布了随机听课的决定后,便每天拿着板凳去听课。4月份的一天,他曾连续听了英语组的7名教师的课,并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二天,他邀请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来校集中听课、评课,对英语老师的触动很大。
英语高级教师徐清波说:“校长听课,我们无形之中增加不少压力。尤其是通过教研员来学校听课、评课,进行专业引领,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更为有利。”
督促教师专心教学
之所以这么频繁地深入课堂听课,位辉祥道出自己的初衷。去年,山东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政”,教师的课时减少了。由于部分教师没能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无形中也给自己放了假,表现为备课不充分,心情浮躁,教风不严谨;随之学生的学风也有所变化。作为一校之长应带头听课,了解教情、学情,以便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晴雨表”。
那么,到底在课堂里听出了什么呢?位辉祥认为,校长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听课,这本身是一个信号,标志着校长对课堂教学很重视。从总的情况看,教师的基本功有差别,有课件的课效率会更高。“听课是督促教师专心教学的一种外在形式,效果很明显。”位辉祥补充说。
根据校长听课所发现的问题,该校本学期有针对性地相继举办了教师书法比赛、名师评选、教育科研年会等活动,最近该校正在筹划下学期的教师课件制作大赛,旨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把听课作为头等大事
对于校长听课,有个别人持否定态度。认为一校之长应抓大事,想方设法为教师谋福利,而不应如此频繁听课,听课应由分管的副校长负责。
原青岛市教委主任、国家督学陈显青认为,校长听课恰恰是抓了学校“最大”之事。一所学校的好坏不是看这所学校建设得多么富丽堂皇,更不是看收费多么昂贵和教师福利待遇多么优厚,而是看这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如何,看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一把手”首要工作就是要抓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平度市教育科研所所长赵振科认为,学校的教风、学风是相互熏陶的,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地搞好素质教育。学校“一把手”亲自深入课堂抓教师的教学质量,其实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牛鼻子”。
据调查,经过校长频繁听课,平度市第六中学的教风已日趋严谨,学风日渐浓厚。位辉祥也表示,下学期他依然会把“听课”这件事作为“大事”坚持下去。
《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7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