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新闻资讯 -> 热点关注 -> 文章内容
卖作弊设备者获刑两年 以为作弊只是考试潜规则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9-5-27 10:47:56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作弊设备宣传广告在学校和网上非常多

  近日,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法院对去年高考期间被警方抓获的10名 “高科技”作弊者做出一审判决:10名被告均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分别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

  庭审中,10名被告全部认罪,没有异议。但在最后陈述时,10人却一致表示,“一直认为作弊只是考试的潜规则,没想到会是犯罪。”

  作弊也会被判刑?“高科技”作弊设备的宣传多不多?怎样才能消除作弊行为?5月25日,记者走访相关部门,对“作弊”进行了调查。

  【案件介绍】

  售卖作弊设备梦想能发大财

  张镭,27岁,神池县某村村长助理,本案的始作俑者,被判处本案的最高刑罚,有期徒刑两年。

  2006年,还在上大学的张镭听说有人通过贩卖高考答案发了财。2008年参加工作后,他便打算通过当年的高考“作弊”捞上一笔。随后,他找到朋友白志强、史俊文(在逃)共谋此事。同年5月,张镭到武汉买回笔式接收设备45套、信息发射设备4套、无线摄像传输微型机1套。后通过李忠志(在逃)将 40套笔式设备卖给五寨、保德、神池考生。

  接着,张镭又与郝强(晋中某大学大二学生)、刘瑾春(无业)、杨阳(山西某大学音乐老师)、冯军林(山西某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共同谋划,卖给神池县某中学党支部书记郭新文作弊笔20套,由其安排该校老师联系购笔学生。

  同年6月7日,高考首日,史俊文通过手机信息、网上传输等手段,从辽宁“孟德东”处获取2008年高考试题“答案”,随后传给张镭,由其传给作弊者。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公安、无线电监测部门发现“异常电波”后,很快在考场附近的一间民房内将几名嫌犯抓获。

  【记者调查】

  墙上、网上,随处可见作弊设备广告

  5月25日上午,记者走访省城几所大学时发现,高考临近,学校周围的电线杆上、公寓墙上,随处可见出售作弊工具的小广告。一名在校女生告诉记者,近两年,“隐形耳机”的广告特别多,而且大部分都用特大号字标明“严禁用于考试作弊等违法行为”,“其实是一种暗示。不用来作弊,谁会花钱买这种东西?”

  根据小广告上的信息,记者与一位销售“作弊眼镜”的刘姓男子取得了联系。对方介绍,作弊眼镜有两种:2000元和2500元的,是专门从国外进口的新型间谍设备,发射功率小,能逃避考场设备的检测,“花小钱轻松上大学,很值得!”

  而在网络上,“助考”、“作弊”的信息更是多如牛毛。记者以“高考作弊工具”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竟然搜出近20余万条相关信息,其中一大部分是不法商家出售作弊工具的宣传广告。对此,某搜索引擎的客服人员表示,这些信息是系统随机抓取的,他们没有收到举报,如果相关部门采取行动,他们会积极配合。

  【多方声音】

  消除作弊现象,需法律、道德联手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从近年查处的作弊案件来看,作弊已不是简单的夹带答案。为应对不断升级的高科技作弊趋势,教育部门的反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人工监考、电子狗……可以说,现在的高考,也是一场尖端高科技的较量。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人士: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考试方面的法规尚不健全,对作弊人员的处理手段还缺少法律依据。比如,按我国保密法规定,统考试卷是绝密文件,但并未解释何时解密。“有些人进入考场就是为了窃取试题向外输送。然而,对这些人员的处置,我们却缺乏法律依据。”值得欣喜的是,教育部考试法立法工作小组已将考试法草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依照草案,一些考试过程中的违纪作弊、徇私舞弊行为将被视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一些团体性的恶性作弊事件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或刑事责任,最高可判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晋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

  法制的不健全,是作弊屡禁不止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高考群体性作弊案,虽然当事人事后都受到了严处,但由于我国缺乏对考试的立法、作弊成本过低等原因,一些人仍频频铤而走险。

  太原市社会科学院李教授:

  除完善法律外,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也很重要。用高科技手段防止作弊,治标不治本,只有大家的“考德”提升了,作弊才能真正从考场上消失。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新闻 · 热点关注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自学考试 · 综合新闻
· 招生考试
热门文章
· [推荐] 63.8%受访者认为高..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世界第一17岁上海女孩新托..
· 2007年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
· 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
· 记录年轻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相关文章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