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招生 | 考研招生 | 艺术招生 | 就业信息 | 教师招聘 | 招生信息 | 培训招生 | 民办招生
校庆 | 成人教育 | 远程教育 | 网络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 | 中外合作 | 自学考试 | 热点关注 
校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论文 | 资格考试 | 出国留学 | 高校风采  | 高校名师 
北京 天津 河北 湖南 山西 辽宁 吉林 福建 上海 浙江 江西 广东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海南 江苏 安徽 山东 内蒙 湖北 河南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黑龙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校资讯网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文章内容
高考加分将大幅瘦身: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将取消
作者:佚名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4-11-21 13:22:26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备受关注的有关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实施意见将于年底前出台。记者从多方获悉,目前该意见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不出意外,出台时间已为时不远。多位知情人士表示,未来加分的范围和分值都将大幅瘦身。2015年秋季起,全国高校将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也有学者透露,未来,对包括体育、艺术特长加分在内的,容易造假或引发争议的鼓励性加分项目或都将取消。

  多地加分细则迟迟未出,只为"等国家政策"

  记者查阅31省(市、区)的地方招办网站,大部分地区均未出台具体加分政策,不少地区在已经出台的2015年高招报名政策中,均空出了加分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部关于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具体意见还未出台。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北京高考加分政策,但均被北京市教委辟谣否认。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当地的加分细则并未出台,"需要等国家政策出台后再制定本地政策".而即使是出台了加分政策的广西,在《关于加强户口迁移人员普通高考报名和享受照顾政策资格审核工作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中也明确,"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2015年高考报名期间采集考生具有加分或降分照顾的资格按如下内容采集。如果教育部有新的规定,我院将另文通知。"内蒙古发布的2015年高招报名工作也明确指出,教育部将对2015年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自治区将按有关要求出台新的加分政策。

  "年底前肯定能出台",教育部一位官员透露,目前,该意见已基本成型,草案已在部分层面进行征求意见。

  一位教育系统内部人士透露,意见初稿在本月中旬就已经基本成型,目前已上交高层部门,一经批准即可出台。

  很多鼓励性加分将被取消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思路,加分的总体思路是: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透露,关于高考加分细则,此前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征求意见,每次的细则都有变化。但与此前实施的政策比,无论数量还是分值,都有所缩小。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考加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政治性加分,即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及台湾省籍的考生、烈士子女等,采取政治性补偿、照顾的优惠政策。

  其二是政策性加分,国家或某些行业、地方为某个特定需要实行的特定政策,如对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关照。

  其三是鼓励性加分,比如对具有文艺、体育特长或获得重大科技竞赛奖项的学生,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实行加分优惠,以激励学生发挥特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储朝晖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未来或将取消带有争议性的加分,比如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也就是很多鼓励性加分将被取消,或只保留对事实不存在争议的硬性加分,比如英烈子女、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学生等加分内容。

  "这些标准一般不会引起歧义,很少能造假",他表示。

  此外,未来在加分分值方面也或将所降低,合理设置加分分值。"目前有的项目直接加20分,太多了",储朝晖表示。这在国务院此前公布的改革方案中也有所体现,方案明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务院公布的改革方向中,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山东公布的今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2014年享受加分的体育类特长考生,已经不在加分优惠的行列中。

  这也是目前各地较为普遍的加分内容。2000年,教育部将制定加分政策的部分权力下放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次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了加分投档的考生:其中就包括重大国际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者、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者。

  虽然此后也有规定对加分项目做出过调整,但体育特长生始终包涵在加分的队伍中。由此,造成了地方大量体育、艺术等特长生的涌出,随之而来的"假运动员"、"假特长"也屡屡出现。

  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的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热点对话上,线联平曾表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体育特长生等加分政策的出台在当时都是合理的,但就目前来看,部分加分项目逐渐变味了,功利性明显增强,违规操作和名不符实的情况增多。

  而今,取消了特长生的加分,是否与目前所倡导的全面发展有所相悖?

  "不矛盾,毕竟特长加分影响的学生不多",教育系统一位官员表示。在他看来,可以通过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来平衡取消加分的影响,在正在推进的综合素质评价中,特长评价会得以体现。

  储朝晖也认为,取消特长加分,关键是缩小加分所覆盖的学生范围,从而能够逐步降低高考加分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但对于特长加分的取消,不少学者也颇有微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指出,本着缩小影响面的原则,高考政策一般实行"三年早知道"原则,即取消加分不应该从2015年开始实施,因为特长学生大多从高一高二就开始注重艺术特长学习,"如果一刀切,表面是整顿,但打击的学生也会很多".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则认为,不能因为部分加分造假就因噎废食,特长加分可以保留,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的手段予以保障公平。

  减少加分能否治标治本?

  这并非国家首次规范高考加分。

  事实上,早在201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就联衔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日,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目。

  也是从那时起,不少地方开始对加分政策进行精简。比如山东从2010年起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加分等照顾性政策;安徽从2010年起,省级优秀学生不再加分投档和免试保送,并缩小加分范围。

  今年,则是全国执行新高考加分政策(2010年《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第一年。在各省加分政策中,均取消了全国中学生奥赛省赛区一等奖学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高考保送资格。全国仅有6个省保留了奥赛加20分的优惠,15个省份将加分额下调到了10分。

  "国家早已意识到了高考加分中的乱象",熊丙奇表示,此次加分瘦身,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进行的。同时,此次调整,也是史上最严厉的加分瘦身政策。

  "加分所惠利的人群在不断减少,这就是在逐步缩小加分的影响力",储朝晖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加分并未被完全取消。根据此前国务院公布的方案,"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将合理设置加分分值。问题是,谁来决定项目保留?

  "目前教育部只是主导部门,征求意见就是广泛听取各方观点,从地方招办到专家学者都能表达观点",上述教育系统官员表示。

  尽管如此,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在采访中也颇有微词。其中,几乎所采访学者均建议,赋予高校更大的权限。

  杨东平就建议,按照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价值,将决定权交给高校,高校可不承认在教育部规定之外的地方加分项日,按原始分投档或录取,或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储朝晖也建议,伴随社会信用体制不断完善,最终应该由高校决定加分权限。

  "如果机制不变,不管加分政策调整多少,都会有问题",熊丙奇表示,加分政策应打破行政主导,由社会民主讨论、高校自主决定。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美丽的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潮州学院
栏目导航
· 高考资讯 · 报考指南
· 名师指导 · 推荐高校
· 试题精选 · 试题评析
· 应试心理 · 走过六月
· 辅导机构 · 高考政策
· 高考书架 · 复习指导
热门文章
· [推荐] 63.8%受访者认为高..
· 河南高考报名政策出台 符合..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学者建议异地高考时间表不..
· 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7年美术高考招生简章总..
· 2006年北京自考英语不再承..
· 2012年浙江高考人数上升 录..
· 2012年高考必读:做高考试..
· 2012年高考生须注意的16个..
相关文章
· 甘肃:全国著名备考专家来..
· 浙江:2018高考特殊类型招..
· 2018年各省异地高考报名政..
· 教育部:全面取消这些全国..
· 关于印发山东省2017年春季..
· 山东:2017年高考艺术类专..
· 2017年河北高考报名人数43..
· 30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 3月高考热点:自主招生报名..
· 2016年辽宁高考志愿填报时..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gxedu.org.cn 网络实名:中国高校资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Gxedu.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通用网址:中国高校资讯网
北京网通提供宽带支持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