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系列报道(15 )
研发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 小麦遇旱仍实现7年增产
山东农大专家行走抗旱增产第一线
本报讯(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刘观浦)日前,记者在山东农业大学采访时见到该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采用我校推广的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山东滕州市、岱岳区、临邑县、鄄城县的麦田大幅度增产了,其中,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10亩高产攻关田中的3.46亩,经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89.9公斤,创我国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一见面,这位88岁高龄的老教授就兴奋地介绍今年山东农大的专家们助全省小麦增产的情况。
据了解,2009年是山东省小麦连续第7个丰收年,全省小麦总产量达205亿公斤,比2008年增加0.8%;单产385.5公斤,比2008年增加0.2%。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山东农大专家团队提供了科技支撑。淄博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徐建光告诉记者:“山东农大的‘山农15号’小麦种植面积已跃居山东省前5位,而且成为淄博市的当家品种,在冻害调查中,属受害最轻的品种。”
山东农大专家团队提出,小麦种植良种化是大面积增产的前提,为此,他们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选育适合山东种植的良种,山东农大主持承担了“小麦高产品种分子改良超高产性状分子设计和育种元件创新”、“小麦开花基因FT的相关功能研究”、“高产优质多抗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等10多项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课题,在组织、协调和引领全省小麦育种的同时,选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和新品系。
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近年来,余松烈院士对自己多年前创立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了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2009年,余松烈用他的院士活动费,在德州、枣庄、淄博、菏泽、泰安等5个地市11个县,结合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工程,进行了亩产800公斤高产创建试点。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得到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出资购置了30台余松烈和滕州农机人员研制的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赠送给试点县使用,发挥了增产抗冻的显著效果。
“以前我们重品种不重技术,可自从山东农大的专家们来我们村里后,大家都明白了,技术跟不上也白搭!”泰安市岱岳区的侯村村民侯修怀对此深有体会。今年,山东农大的专家在他的10亩高产攻关田里推广了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侯修怀说:“这种新的种植方式,播幅增大,籽粒分散,有利于发根壮苗,头年出苗时,我就看出好来了。”
今年春季,山东小麦遭遇大旱,受灾面积300万亩,小麦增产面临巨大困难。其间,农业部发布消息说,此次旱灾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旱情发生后,山东农业大学迅速成立了由分管校长为组长,育种、栽培、植保、土肥、水利等几十名科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分赴各地迅速开展科技服务。王振林教授等专家在旱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来到滕州市级索镇,对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指导科学抗旱。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教授及时组织山东省小麦专家,分3个组对9个地市主产麦区展开旱情调查,向省委、省政府提交调查报告,并通过电视会议通报旱情,分析原因,指导各地科学抗旱,加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确保今年小麦有个好收成。
“今年春旱,淄博小麦受害面积10万亩。于振文教授带领专家团队,3次到桓台县、临淄区指导麦田管理,使濒临绝产的麦田起死回生,小麦丰收了。我们感谢农大专家及时科学的指导!”淄博市副市长刘有先感慨地说。
谈到山东农大为山东小麦7年增产作出的贡献,校长温孚江说:“高校服务社会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要有真智慧、真本事,能解决真问题,努力做好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文章,把生产的难点热点作为科研的重点,多研发高水平的成果和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3日第1版